正在阅读: 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24 1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

——访青年艺术家王沁

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

王沁

  玻璃,一种流动了4000余年的古老材质。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小玻璃珠开始,玻璃逐渐成为文人、艺术家最爱的物质。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光凝秋水”“色混晴烟”“凝霜澄水”等词汇来形容玻璃的至美。在高温的淬炼下,玻璃成为了璆琳、琉璃、药玉、瓘玉等材质,进而制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

  如今,青年艺术家王沁,守旧创新,演绎着新的玻璃传奇。

  王沁,以玻璃为主要材质,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品。其中,《玻璃文房器物创作—一枝素影》《玻璃文房器物创作—泛舟湖海》《玻璃文房器物创作—卧云观石》等,纯粹简约、艺术性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走进王沁,我们看到了《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系列作品背后的故事,如何从具象走向实物、从传统走来进行创新融合……

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尚古不泥古,方寸可栖居

《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系列作品

  光明网:《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系列作品如何诞生?

  王沁:我对文房器物有着自己的认知。文房器物形微体轻,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且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而在诸多文房制作的材料中,玻璃以极具个性的审美特质,独树一帜。

  《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的这三类系列作品,正是以此为内核讲述中国文人品性,各具特点。

  梅花,是中国文人的象征之一。明代诗人夏完淳诗曰“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清人查礼在《画梅题跋》中载“梅,卉之清介者也”,最堪代表文人清致。《玻璃文房器物创作—一枝素影》中,正是以梅花为意向表达。器型简朴稳重,尚古而不泥古。

  奇石,历代中国文人都有收藏其的雅好。“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有灵气的石头,是文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配置。《玻璃文房器物创作—卧云观石》以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中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创作。

  《玻璃文房器物创作—泛舟湖海》系列作品的主题为隐世,即中国历代文人求而不得后的避世修身。历代文人对于隐逸山林总是怀抱着期许,寄情于文房器物,希望器物能够将他们的心灵导引至自然山林。《泛舟湖海》系列将这种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的避世渴求投射在器物上。

  光明网:《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系列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沁:最大的困难是在《玻璃文房器物创作—卧云观石》系列作品的创作中,其中一款湖石式香炉创作尤为不易。

  《云林石谱》中云:“颇多嵌空洞穴,宛转相通,不假人为,至有中虚可施香烬,静而视之,若烟云出没岩岫间”;“又有峰峦耸秀,洞穴委曲相通,底座透空,堪施香烬,若烟云萦绕乱峰”。这款湖石式香炉正是根据此描绘意向进行创作。香炉研发历时1年多时间,遇到形体烧成不完整、气泡、盖底开合变形、燃香时气流不畅等各种问题,不断推翻重来、修正改进,才确定最终器型,

  点燃卧香放入,烟云自炉顶孔穴斡萦而出,呈云雾缭绕的空灵景象,令人心驰神往。

  光明网:《玻璃文房器物创作》系列作品传递出怎样的艺术特点?

  王沁:文房器物,是艺术化生活的一种道具,方寸间折射出文人的品味,文人的姿态。所以希望通过玻璃这种材料表达深层素朴的品质,营造一种安静优雅的生活方式。在喧嚣与浮华之外的书房意象中,重构避俗尚雅的文人器韵,在格物怡情中禅意地栖居。

  因此,这组作品审美风格上既有古意、又有创新,在材料实验上既有玻璃特点,又突破玻璃边界。创作过程中,利用玻璃在高温状态下的自然渗透,形成层次融合丰富、轮廓界限模糊、犹如天然生成的墨晕。在技艺的加持下,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对传统水墨的做出当下的演绎。

  光明网:您的玻璃作品的创作核心是什么?

  王沁:我从2004年考入上海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全面学习玻璃艺术,后留校在玻璃工作室任教。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玻璃的艺术形态。我尊重玻璃材料本身,并不想控制它。在创作的过程中,尝试着与其进行对话,理解它的构造,融入它的历史,从而使它的物性和我的创作心性得到充分和谐。

  我希望通过对玻璃本体语言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重新演绎这种古老的材质。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起点,从材料到表达技艺,从观念到形式,更好地阐释东方神韵,提供给观者独特的、民族性的感官和心理体验。

  (光明网记者王营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