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耳
雷蒙德·卡佛在《论写作》中说,每一个伟大的作家,甚至每一个还可以的作家,都在根据自己的规则来构造世界。它是这个作家的世界,是把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区分开来的东西。近两年大火的华裔美籍女作家伍绮诗,大概也算得上卡佛笔下“根据自己的规则来构造世界”的佼佼者之一。
2014年底,美国亚马逊从当年出版的数万本图书中选出100本年度最佳图书,并将第1名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2017年,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并获得27项年度图书大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伍绮诗天赋异禀的佐证。
好读,是大部分读者对伍绮诗作品的直观感受。伍绮诗擅长探索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并往往以人在现实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博弈、挣扎与妥协贯穿整本小说,她不仅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还能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叙述。《无声告白》是如此,《小小小小的火》亦如是。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这是伍绮诗在《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的一段话,一脉继承了她首部大火作品《无声告白》的追求:“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从故事结构的角度看,《小小小小的火》围绕两位母亲,讲述了两个家庭内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故事,笔触细腻、比拟绝伦,以至于即便小说中涉及到了家庭教育、追求梦想、种族矛盾,甚至是纵火、早恋、堕胎、代孕等等稍感沉重的各色事件,整体行文仍是舒坦的、轻快的。
整个故事发生在西克尔高地。这里街道整洁,豪宅林立,树木庄严肃穆。每家门前的草坪必须定期修剪,如果草长到六英寸没有修剪,当地政府就会派人修剪,然后给业主寄一张账单。西克尔地区的房屋必须统一颜色,每条街道必须审美和谐。总之,“一丝不苟”是西克尔人追求的目标,这四个字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渗透到土壤之中,把这片土地上长起来的一代代人全部培养成了完美主义者。
自小生活在这里的理查德森太太,也敬畏规则,遵守秩序,始终坚持按部就班的做事原则,只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美好的人生,“就像电视上的明星一样,完美得仿佛不是真人”。在她影响下,她的儿女们崔普、莱克西、穆迪“非常重视穿正确的衣服、说正确的话,与正确的人交朋友”。除了小女儿伊奇,任性暴烈,是一个“内心暗藏破坏欲望的颠覆分子”。小说开篇便写到:“那年夏天,西克尔高地的每个人都在议论同一件事: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伊莎贝尔(伊奇)终于精神崩溃,一把火烧掉了她家的房子。”作者直接把这种格格不入“种”在了读者的第一印象里。
放大这种格格不入的,是米娅和女儿珀尔的到来。她们是理查德森太太另一处房子的新房客。
米娅是一个极具天赋但“艰苦朴素”的艺术家,和15岁的女儿珀尔常年过着“缺衣少食的动荡生活”,她们往往会在米娅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就搬离一个地方,漫无目的地开着车寻找新的灵感地,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项目。米娅每天只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包括打扫房屋、插花、装饰糕点等等,赚到生活所需即可,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米娅善于把一些褪色的泰迪熊、破烂的毛绒小狗甚至是开线的兔子拆开重组成一件匪夷所思、带有“诡异美感”的艺术品。当然,她做得更多的,是把拍好的照片裁剪叠加,与一些看似无用的材料进行组合,由此让照片“转世重生”。任何事物都有变形的能力,她认为这是艺术的真谛。她的作品有时候一幅会卖到三四千美元,甚至还有一幅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总之,她就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有着毫无定数的人生。
这样两个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完全不同的家庭,两者相遇,必定产生对望、比较,或者羡慕、向往。只在一个地方深深扎根,每条纤维都沉浸在同一片土地,这是珀尔无法想象的;而米娅和珀尔这种周游式的艺术家生活则对穆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伴随着理查德森太太与伊奇的互不理解、穆迪对珀尔暗恋、珀尔与崔普的相恋、米娅对堕胎后的莱克西贴心照顾、伊奇对米娅产生母亲般的依恋、理查德森太太对米娅的误解甚至威胁等等一系列人物关系的变化,潜伏的矛盾逐渐浮出了水面。
矛盾的焦点,就是面对人生,我们该如何选择坚守什么、放弃什么?理查德森太太选择循规蹈矩、选择守着一成不变的安稳来换取世俗认可的幸福。她始终觉得那种如同火焰的冲动是种极其危险的东西,很容易失去控制。所以她认为“火苗必须得到控制,没有转成燎原之势的必要”。米娅则选择打破规则,以动荡不安的自由来追寻灵魂深处的渴望。她认为,“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长出来。有时候你需要从废土之上重新开始”。
两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牵引出的是两个家庭的人对另一种不曾有过体验的生活的渴望与艳羡的小火苗、想要做出改变的小火苗,以及打破常规的小火苗。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所有东西都蕴含着精微玄妙之处和未被揭露的一面,或者不曾被发掘出来的深度,生活亦如是。
一向在家与众不同、具有反抗思想的伊奇,将这一簇小小的火苗具化为离家出走的勇气,追随米娅去寻找自己要找的东西,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一向无甚牵挂的米娅,在离开西克尔高地,将车开上洲际公路时也会幻想,头发上带着火灾现场烟熏味的伊奇能够站在路边拦下她的车一起同行;查理德森太太在伊奇纵火出走后,逐渐冷静下来却发现自己在这个女儿身上花了最多的心思,心头泛起了要找她几年、几十年的念头……
世上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何种选择都无谓高低,不过是听从内心的不同外现而已,“人各有志”是最好的诠释。因此,只需问一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是,则安然。如不是,那希望你别因为要活在别人的常识里而务实、正确、循规守矩地过着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所谓规则,只是对“正确”和“错误”的简单划分,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情况并不简单,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所以别让害怕与茫然阻止你做想做的事,让你内心的小火苗燃起来,破笼而飞,自由地一往无前,寻找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
正如伍绮诗说,要把这部22.7万字的作品“献给那些在自己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点燃星星之火的人”。这些人,是伊奇,是米娅,也可以是你我。(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