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京召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6-25 18: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6月24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党建》杂志社召开。与会人员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围绕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过程,以及思想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在京召开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研讨会现场

  《周恩来回延安》由吴卫东、刘劲共同执导,刘劲领衔主演,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天津市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被誉为“展现周总理光辉形象的扛鼎之作”。1973年,身患膀胱癌的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友人,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停留了短暂的22小时,发生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作为一部优秀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恩来回延安》生动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革命精神、高尚人格风范和真挚人民情怀,于2019年5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备受关注和好评。

  研讨会上,著名演员、《周恩来回延安》导演兼主演刘劲介绍,作品从筹备到上映,历时将近四年。剧本改编自作家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角度和内容都很好。从中,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民的真挚情感。1973年的故事,怎样以现代视角来诠释?创作期间,剧本一共修改了十余次,精益求精。资金不太充裕,拍不了大场面,我们就以情感表达、人物刻画来打动观众。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群众演员都流泪了。”刘劲坦言,按照艺术规律做事,心里才一直有抓手。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历史人物。他希望,国产优秀主旋律影片,未来能够有更大的放映空间。

  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周秉德,回忆了伯父周恩来对自己的言传身教。“伯父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总想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教育我们不要谋私利,不要搞特殊化,而要正确对待每件事,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身边的人,只能是在最边远、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周秉德认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可视性强,充满艺术感染力,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周总理忘我为人民的精神,感人至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贾磊磊表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将历史上真实的周总理形象、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周总理形象、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周总理形象,进行了很好的整合。“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让观众被周总理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文祥提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带给人情感冲击、道德净化和思想提升。“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为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宝贵经验。作品厚重的时代感,散发出夺目的精神光芒。”他分析,影片回望历史、展现初心、以情动人,主题透过历史辐射现实。影像表达方面,细节、结构、技巧、表演等相得益彰,在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交织中释放力量,富有思想张力和艺术高度。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皇甫宜川评价说,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领袖形象,对周恩来总理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别样的探求和呈现。“不忘初心,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的精神,朴实又崇高。”在他看来,影片紧紧抓住了情感逻辑,以情来塑造人物、感染观众。这种精彩表达,超越了艺术本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电视台大型活动总导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总策划于守山表示,影片的创作过程、主演刘劲的艺术生涯,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传承和发扬周总理的精神。刘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二十多年来,他专注于学习和演好周总理,让总理的情怀、品德全面地浸染自己,做到德艺双馨,做到先人后己、不计名利。每次表演,他都全力以赴。”于守山认为,刘劲的这种情怀和努力,在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电影评论家高小立谈到,最大的艺术性是对思想性最好的传播。“《周恩来回延安》的思想立意、艺术呈现均可圈可点,人物塑造、故事铺陈等耐人寻味,是一部有艺术突破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是一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规律的真诚之作、良心之作。主演刘劲的坚守始终如一,为中国演艺界树立了标杆。”

  《党建》杂志社社长慈爱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价值导向、丰富厚重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真挚的人民情怀感人肺腑,反映了党的初心之伟大和崇高,不断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的自豪感和自觉性。《周恩来回延安》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佳作。”

  中宣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督导组组长、中国版本图书馆党委副书记仇英义,中宣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督导组组员、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凌红,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导演吴卫东,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敏等也参加了会议。(李姝昱)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因果报应》:私人复仇故事的悬疑化讲述

  • 何源堃:人工智能,打开艺术再生产的“潘多拉魔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