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2025年上半年,中国剧集市场呈现蓬勃气象。数据显示,上星频道播出剧集750部(共计约12万集),黄金时段首播剧集55部,收视率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同期。现实题材扎根生活,涉案悬疑叩击人心,都市情感贴近肌理,古装传奇焕新表达……多元题材的类型化探索与商业化实践深度融合,既赢得艺术口碑,又收获市场认可,共同勾勒出中国剧集创作的新图景。
类型深耕:让每部作品都能找到时代坐标
现实题材的突破,在于小切口蕴含大情怀。《六姊妹》以普通家庭的奋斗史为脉络,在柴米油盐中铺展时代变迁,让观众从邻里日常里窥见自己的生活印记;《北上》以运河为叙事纽带,将文化传承的厚重与个体命运的鲜活交织,让历史文脉在当代故事中自然流淌。这类创作跳出“悬浮叙事”的窠臼,用真实的细节、饱满的人物、滚烫的情感,搭建起与观众对话的桥梁,印证了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涉案悬疑题材的进阶,体现在“硬核”叙事中融入人文关怀。《绝密较量》打破传统谍战剧框架,以国安工作的真实细节为骨架,在紧张剧情中展现信仰的力量;《以法之名》聚焦检察侦查一线,在呈现司法程序严谨性之余,更刻画执法者的人情温度。它们不再停留于案件猎奇,而是通过专业叙事传递法治精神,用人物成长诠释正义内涵,推动了“强情节”与“深立意”的双重升华。
古装传奇题材的破圈,赢在让历史智慧照进当下的巧思。《藏海传》在奇幻叙事中注入家国情怀,少年的成长线与时代的命运线相互缠绕;《国色芳华》以古代生活图景为载体,在精美服化道的美学呈现里,蕴含着对理想生活的当代思考。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宫斗、武侠等套路,积极探索新视角,让传统文化元素为叙事服务,用当代价值观激活历史想象,实现了传统味与现代感的有机统一。
隐忧需察:繁荣背后的创作警示
类型融合的探索中,部分作品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有的现实题材强行嫁接悬疑桥段,导致逻辑断裂;有的古装剧堆砌奇幻设定,却忽视人物塑造。这种元素拼贴式的创作,看似热闹,实则损害了叙事的完整性,最终让观众频频“出戏”。
流量依赖的惯性仍未完全破除。少数作品将“明星效应”置于内容质量之上,用高片酬挤压制作成本,以流量数据替代口碑沉淀。结果往往是演技生硬、制作粗糙,不仅消耗观众信任,也透支行业元气。事实反复证明,没有扎实的剧本、过硬的创作,再高的流量也撑不起作品的生命力。
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也值得警惕。一些作品片面追求“电影化质感”,却陷入画面精致、叙事空洞的怪圈;有的作品过度依赖特效技术,让故事失去情感重量。创作的本质是用形式服务内容,脱离叙事的“炫技”,终究是无源之水。
守正创新:让创作扎根大地、映照人心
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创作的本质规律。内容为王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把故事写扎实、把人物立起来,作品才能经得起观众检验。演员的价值不在于流量光环,而在于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精湛诠释,唯有用演技“说话”,才能让观众共情。
类型融合的核心,是实现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叠加。现实题材里的悬疑元素,应服务于揭示生活真相;古装剧里的现代表达,要符合故事设定的逻辑。就像盐溶于水,元素的融合应当自然渗透,让观众感受到创新的巧思。
创作的初心,始终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古装作品,最终要回答的都是当代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北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绝密较量》对信仰的诠释,本质上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唯有扎根时代土壤,捕捉大众情感,作品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2025年上半年的剧集市场,既是创作活力的展现,也是发展方向的启示:类型化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在深耕中找到独特坐标;商业化不是逐利跟风,而是在品质基础上赢得市场认可。未来的创作,唯有守住内容至上的初心,保持革故鼎新的锐气,才能让更多作品立得住、传得开,让中国剧集在类型探索中走向更高远的未来。(孔德淇)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