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切尔诺贝利》:虚构或真实,历史该如何讲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切尔诺贝利》:虚构或真实,历史该如何讲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08 14: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翟志远

  在走过了23个春秋以后,切尔诺贝利好似已然成为了一个概念名称,我们知道它,也仅仅限于表面的知道而已。谁也没有想到,近期美国HBO推出的5集同名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1986年的那场核泄漏事故。如果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么在经历了切尔诺贝利之后,同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尴尬——历史该怎样讲述?

《切尔诺贝利》:虚构或真实,历史该如何讲述

  电视剧《切尔诺贝利》海报

  这样的疑问让一部分人感到莫名其妙,历史不就是秉笔直书吗?有信史自然也有伪史,我们当然要采用信史。诚然,如果历史是如此简单该多好。但当我们真正在面对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事实远非这么简单。面对切尔诺贝利,人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人类面对灾难的一曲抗争悲歌,也可以将其铺展成一幅权力局下的众生苦难图……凡此种种,历史讲述者所依据的历史资料是相同的,但最终绘就的历史图景却截然不同。显然,作为历史图景的制造者——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既然历史只有通过最终产出的文本(无论是以文字还是影像等)为大家所接触,当人以自己的方式对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选取与排列,纯粹的历史客观性就已经离开了我们。难道历史并不真实吗?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一方面指出历史并没有如科学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严谨、客观的术语,而是采用了人们熟悉的日常语言,这导致了最终呈现的文本无可避免地向文学一端倾斜。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秦始皇出游,项羽见到后说:“彼可取而代也。”仿佛亲身在侧聆听一般,这当然不可能,又如写刘邦远观秦始皇,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是一样的处理手法。明朝金圣叹称《水浒》的许多笔法得自于《史记》,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可谓纠葛难缠。但海登·怀特又表明历史向文学的倾斜并不意味着历史讲述者可以对面前的历史资料任意裁剪组合。作为一门技艺,历史写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光,早已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规范,不可须臾逾矩。同时,绝对的客观历史虽不可达到,却可以评判出距离它的远近。因而司马迁虽然没真正听到项羽、刘邦的说话,但人们依然愿意相信二人会这样说,因为这符合他们的性格,距离客观历史较近。由此,我们可以说历史讲述就是在文学虚构与客观真实之间的一场拉锯战。

  《切尔诺贝利》无疑也处于拉锯战的境地之中,作为一场震动世界的事故,它的结果已经明白地显露在世人的面前,但这样的历史记录遗漏了太多。在第一集的开头,创作者就交代了主人公喑哑的自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发生已成了过去式。既然最终的结局已然告知观众,那么就将目光聚焦在这之前吧,身涉其中的每个人是怎样的状态呢?这样的切入无疑将历史由宏观代入了微观,它需要更庞大的历史资料与谨慎的文学笔法,否则,一不小心可能将历史演变为时下流行的灾难片。面对历史有多种叙述策略,海登·怀特说,对于二战中犹太集中营的历史书写,田园诗或喜剧的模式应自然地应予排除。我想,这样的取舍放在切尔诺贝利一样适用,历史并不是可以让人随意打扮的小丑。

  除此之外,丢弃后见之明显然也是必要的,“切尔诺贝利”在当下的意义之于当时的涉事人并不存在,他们对此并不知晓。于是电视剧展现了涉事人面对一起突发事故之后的各种行为表现,他们不知道这场事故将载入史册,只是单纯地为所爱或所欲、为个人或国家行动起来,让观众唏嘘不已。可以说,通过在事故的各个客观真实节点里填充进人性人心的文学虚构,《切尔诺贝利》使原本苍白的历史骨架显得有血有肉,动人心魄!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一时成为网红,不断有全球各地的人前去参观打卡。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切尔诺贝利》作为商业电视剧,它的文学虚构成分过多,但在历史召唤记忆、不致让后人遗忘而始终警醒的层面,它是一部好的历史作品。(翟志远)

 

  《切尔诺贝利》:虚构或真实,历史该如何讲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