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7月5日,“意象古今”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启,对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8年度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成果运用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合肥站研讨会“艺术创作中的意象观与写意手法: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寻求当代艺术精神表达的途径”议题的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意象是中国美学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
高 岭(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意象,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概念,古今中外都讲意象。“意象”二字原本是合在一起被翻译过来的,但“意”和“象”二字是中国最早使用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观察、表达和建构,在意识层面最重要的就是“立象以尽意”,它奠定了我们世界观的基本框架。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追求意境,不着重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而在意形象背后支持事物的本真状态。从宋、元的小写意,到明、清的大写意,写意成为文人、知识分子一种超脱于世俗、凡尘的美学意境,一种境界,一种中国美学的品格。意象,成为中国美学在世界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意象的路径
刘继潮(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
很久没在安徽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展览了。观看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态度严谨、技法娴熟并且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所以,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版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绘画的造型观讲究似与不似,中国画则一般指以中国写意绘画为主的水墨体系,这个体系更清晰地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意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意象这个概念,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我们对“意象”这个概念的使用还不够规范,需要搞清楚中国传统绘画意象的真正路径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去探讨,需要时间和精力,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让传统基因渗透进每件作品中
陈祥明(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执行主任):
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合肥站的展览是一次新人展,让人感觉到了新的面貌,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新格局。这些作品中,体现了青年艺术创作者的时代眼光,展示了他们对生活新的视野和新的解读。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基因像遗传因子一样融化、渗透进每件作品中。
一百多年前照相术诞生时,人们就在讨论照相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如今技术、观念都进步了很多,我们仍需要重新认识绘画与照片的区别。此外,希望青年艺术创作者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创作的自由度。艺术是戴着镣铐的自由舞蹈,正是因为有沉重的镣铐,才显得悲壮,这也是每个艺术创作者应该面对和承受的。
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打开当地青年的眼界
王永敬(安徽省文化馆美术摄影部主任、一级美术师、副教授):
近年来,意象、写意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戏剧、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中。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合肥站以“意象古今”为主题,但从作品来看,我建议改为“今意象”更合适。这是一个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这些创作者在创作思路、材料使用、创作技法等方面都有极强的主观意识。这是安徽近年来少见的好展览,对安徽的美术创作,尤其为大批准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人打开了眼界。
中国艺术要走出去
张国琳(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在美术创作方面,由于国家的导向和扶持,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进入到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这其中,国家艺术基金的作用非同小可。在年龄限定上,国家艺术基金以40岁为限。40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将是中国未来的主流,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家进行扶持,就是奠定中国美术未来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西方思潮流入,冲击中国的美术、传统艺术,对此,我们只能生硬地被动接受。如今,中国经济腾飞,软实力提升,我们要让更多的青年学者到海外交流,让中国艺术走出去,让中国的艺术和世界美术真正融合起来。
艺术创作需要文化滋养
郭端本(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教授):
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很有典型性的,但大家对徽派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觉得徽派文化是粉墙黛瓦、瓦头墙等符号化的内容,然而,这是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表现。研究地域文化特点,在作品中予以传承,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青年美术创作者而言,大家在技法上相差不大,关键的是作品的立意、思想,这需要文化修养作为基础。象由意生,而意则主要来源于文化的涵养。
艺术作品最难表现人文精神
徐晓虹(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都有一定的高度,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目的。艺术作品最难表现的是人文精神,这和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经历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如何在展览中充分展现出中国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水平呢?首先,要有主题立意。其次,学术上要体现思想、精神,将作品的艺术性、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
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养料
何秋言(蚌埠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德国鸿堡大学艺术史学博士):
安徽的山水画创作在明清时达到高峰,出现了很多画派,如新安画派、姑苏画派,都是建立在独特的地域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艺术家应该从不同的地域文化、自身个性和特殊内容中汲取能量和养料,比如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背后沉淀了丰富的当代文化特点和高度,并被符号化。这些源自民族的、民俗的、自然地理的、宗教的元素,在当代语境下,可以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分解和理解,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意象表达,塑造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视觉符号。
展览可以增加对作品和作者的介绍
陈宇飞(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参加本次研讨会,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和聆听者。一方面,展览给人整体的印象非常好,技术非常精湛,挑不出毛病,无论是整体还是作品个体都非常完整。另一方面,觉得展览看得不过瘾,如果展览能够展示更多的作品、增加一些相应的文字阐释和项目的介绍会更好,这样可以让观看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和状态。(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