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7-29 15: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 郝瀚

  《一个勺子》是著名演员陈建斌“跨界”的试水之作,他以胡学文小说《奔跑的月光》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极富作者气质的喜剧片。抛开演员陈建斌与蒋勤勤银幕“夫妻档”、主演王学兵银幕外的丑闻、以及取景地甘肃永泰的陌生化风光等种种话题不谈,片中蔓延着的黑色与荒诞是当下中国电影中难得一见的体验。导演通过人物塑造、符号与意象设置等手段营造出浓厚的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氛围,同时也为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路径。

《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

《一个勺子》海报

  荒诞性体验:从勺子到疯癫者

  影片叙述了西北某地一位淳朴的农民拉条子为救助一个流落街头的弱智“勺子”而陷入骗局,最终使自己变成“勺子”的荒诞故事,故事透视出现代生活冲击下中国农村裂变的伦理与价值观念,以及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主题。影片主人公拉条子在诸多权力话语的规训下,从一个狡黠可爱的善良农民,逐步与所救助的“勺子”融为一体,走向困惑与虚无。

  开头字幕中便交代“勺子”的含义,即西北方言里“傻子”或“智障”。勺子的举动以觅食本能为基本动机,毫无主观意志;几乎无一句台词,意味着丧失了话语权;即便是所谓的听话,如配合拉条子铡草等,也是无意识之举。从中不难看出其与东西方文艺史上所塑造的一系列经典“疯癫者”形象的契合,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阿来的《尘埃落定》、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

《一个勺子》剧照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称“疯癫者不再是一个宇宙的形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拉条子在拯救勺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勺子/疯癫者,显示出人在各种权力话语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边缘化和疯癫的过程。

  在影片中,作为基层权力的象征,无论是身着制服的杨警官,还是啃着牛大骨、满嘴官腔的村长,都有区别于拉条子身份的符码,他们难以理解甚至曲解拉条子的意思,是拉条子一步步走向疯癫的重要推力。除此之外,拉条子在拯救勺子的过程中不断遭受挫折,几乎遇到所有人的质疑,其自我认同的危机不断加剧:街边卖干果小铺女人的嘲讽、李大头的嘲笑、以及杨警官、村长等人的“劝说”,甚至一直支持他的老婆金枝子也在骗子接二连三的骚扰下爆发。

  影片的结尾处,拉条子带上勺子遗留下的红色遮阳帽,与此同时,影片贯穿始终的全知视角终于切换至拉条子的主观视角。此时拉条子也享受到与勺子相同的境遇,接受一群小孩子羞辱与嘲笑。这预示着拉条子与勺子身份间的终极置换,不知所踪的勺子被拉条子所替代,成为又一个“疯癫者”。

  黑色幽默:滑稽与悲剧

  黑色幽默源于文学批评术语,诞生于1956年弗里德曼编辑的《黑色幽默》一书。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黑色幽默逐渐传入中国,并显现到电影艺术中,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理论家们对于其定义也莫衷一是,如奥尔德曼认为其是“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这种风格旨在展示人性的荒唐以及价值的颠覆,展示人性的损害与异化,相对于单纯的悲剧或喜剧,具有更强的批判意味。

《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

《一个勺子》剧照

  黑色幽默在滑稽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和不幸。影片中拉条子一直处于对未知的恐惧和人性善的纠结中,各种笑料也因此构建,并逐步将这种黑色幽默推至极致。影片交织叙述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拉条子不断向李大头讨钱,想帮儿子减刑,一条则是捡勺子、送勺子和找勺子的过程。在拉条子讨钱的镜头中,大量的双人中近景镜头营造出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拉条子和李大头在快速、重复的正反打镜头中急促地、千篇一律的对话,营造出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感。

  屡次讨钱失败的拉条子重复着毫无意义的举动,逐渐消解行动的意义,也摧毁了拉条子的信仰与价值观念。影片最后,不胜其烦的李大头竟一反赖账的常态,连打带踢地将五万块钱塞给拉条子。原本只想讨钱的拉条子在第二条线索中逐渐异变,转而追问有关人生意义、价值、信仰的问题,却不再关心得到了此前苦苦追求的五万块,由此,拉条子的信念与价值体系全面崩塌,他选择带上象征勺子的红帽子,以一种荒诞的态度面对更荒诞的世界。这种令人捧腹的幽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与之相关的是人的异化。

  《一个勺子》作为陈建斌“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虽具初学者的朴拙,但在当今商业电影横行市场的大环境下,仍有着一定的作者诉求。本片以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荒诞风格,讨喜的黑色幽默以及低廉的成本为国产中小成本艺术片的探索打开另外一种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对当下愈加丰富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不失为提供一种借鉴与参考的可能。(郝瀚)

 

  《一个勺子》中的荒诞与黑色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