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 郝瀚
作为知名的技术主义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率先探索电影CG技术,制作出《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数次引领制片潮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技术标杆。今年,由其监制并编剧的《阿丽塔:战斗天使》(以下简称《阿丽塔》)被搬上银幕,再次展现出卡梅隆的技术完美主义:阿丽塔的虚拟形象在设计时制造了包括眉毛、睫毛在内的47种毛发造型,超过13.2万根头发、2000根眉毛以及480根睫毛,脸和耳朵上有近50万根桃色绒毛……
《阿丽塔:战斗天使》美版海报
纵然《阿丽塔》的技术水准如此之高,但北美票房却不尽人意。作为一部“漫改片”(指好莱坞根据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改编的电影),再次陷入了“原著党”与“电影党”两边不买账的尴尬境地。同时,《阿丽塔》票房失利也充分体现了好莱坞漫改片所面临的文化困境。
《阿丽塔》改编自日本著名漫画大师木城雪户的《铳梦》。该作品以恢弘的想象力、浩大的世界观与深刻的文化反思著称,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大量拥趸。《统梦》成书于1990年代的日本,此时日本社会经历了“泡沫经济”的破碎,昭和天皇的去世,民众带着悲观的心态迎来“平成景气”……而该书将世界观设定在26世纪文明崩溃后的“后启示录时代”,其阴郁、悲观、宿命论的画风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体现。
其次,《统梦》更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战后日本“非正常国家”的地缘关系。漫画中除了浓墨重彩地展示主要的叙事空间——废墟城与天空之城之间的阶级对立之外,更是将世界观延伸至整个太阳系中,描绘星际移民与火星、木星之间的战争。由此可见,漫画中失去记忆并只能以“赛博”躯体生存的主人公“加里”,实质上就是对战后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尴尬处境的隐喻:一个经济强大、科技发达、高度文明的国家,却在军事与外交上不能独立且受美国把控。
《阿丽塔:战斗天使》剧照
《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等“赛博朋克”风格的漫画往往会采用“阴谋论”的叙事模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中,主人公因某个细微的裂缝而觉醒,从而被迫去解决一个惊天阴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成自我认同与成长。这种基调同日本国民的无意识相契合,但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则显得十分尴尬与奇怪,因为日本国民无意识中的焦虑与忧惧恰恰源于美国。
美国人无法认同这种无意识,更不要说将其搬上银幕。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将复杂的世界观简化,甚至直接去掉。对于《阿丽塔》来说,影片被改造成了美式青春片的经典样式,即一个青少年如何在家人的帮助下,认同自己、经历爱情,获得成长的故事。
《阿丽塔:战斗天使》剧照
电影中机器人医生依德作为阿丽塔之父的形象出现,基本遵循原著漫画的设定。医生将阿丽塔救活,给予其完整躯体,成为其“生身之父”;同时,医生又指引阿丽塔完成对自我的认同并勇敢追寻爱情,成为其“精神之父”。医生与阿丽塔分属人类与机器人,却拥有超越一般父女之间的关系,弥合两者的正是阿丽塔具有的人类情感。此外,卡梅隆在故事的缘起上为医生救治阿丽塔找到更为实在的动机:医生经历丧女之痛,并从阿丽塔身上获得慰藉。可见在人物塑造上,卡梅隆极力向“人性”靠拢,试图将核心人物关系维系在好莱坞电影常见的家庭格局中,使影片通俗易懂,受众更为广泛。
基于这种努力,《阿丽塔》在叙事上对原著漫画进行大刀阔斧改编。但是电影中的“钢铁城”完全没有营造出漫画中世纪大战后衰败的末日氛围,与之相对的,乌托邦“撒冷”也显得没有那么吸引人。影片回避了原作探讨的很多深刻议题:科技主义视角下“赛博身体”与人类神经网连接的伦理性、跨越生命形态“人机恋”的可能性……
作为一部好莱坞漫改片,《阿丽塔》所面临的文化困境是一种必然,这种将异国文化进行拿来主义的改编,似乎没有宣扬美式价值的“超级英雄”电影改编更通畅。(郝瀚)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