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时空困局里的历史性救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8-05 10: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原教授 雷军

  站在现实的制高点,揣度历史模样,给生活破局提供更多的可能或参照。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剪切一个生命时间段放置在恢宏的空间中,任其在坚硬的社会壁垒中左冲右突;交错的时空负载着强大的文化隐喻,反映着生活之困与理想之思,散射出盛世下的精神生产和情感消费方式。

时空困局里的历史性救赎

  空间叙事涉及居住的处所、身份的定位、角色的阶层,以及社会结构、生活感受等。天宝三年大唐走向了昌盛的峰顶,上元节将这种昌盛表现得淋漓尽致。华美景象,如磁铁般吸引着人们尽情地释放智慧、技能、抱负以及存在感、获得感。历史代入从复原生活开始。地下城势力的阴鸷、浑浊和冰冷,充满血腥;街市食物的琳琅满目,以及圆领袍、齐胸襦裙、道家子午簪等服饰,尽显精致;勾栏瓦舍间杂耍闲舞,彩车花魁争艳,注满繁华;大灯楼宏大精巧,堪称绝伦。从地下到地面到楼阁到庙堂,迥异生活场景摞成了梦幻长安,正如原著作者马伯庸想象的“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百姓脸上挂着平和、期待和真挚,这是长安赐予他们的最大幸福。

  不同层次的空间安放了各个民族、种族和国籍的人,同样标识了他们的社会位置和角色担当。无论是为了权力博弈、资本掠夺、文化学鉴还是情感复仇,形形色色的追求和向往驱动了空间的交叉重叠,犬牙交错地互渗互透,逐渐建立了公共交往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一个修建小勃律使馆的圈地拆迁案,直接冲击了闻无忌、熊火邦、万年县衙等基层群体,间接波及了永王、李必、太子等上层中心,还远涉安西四镇,影响力可谓无远弗届。在长安关系漩涡中,在大时代权力话语统领下,人人都是事件的网点,无可幸免地被裹挟前进。农业社会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中央集权一脉相传的文化取向,炫丽气象强化的家国情感,焊接了长安人政治、经济、伦理的公共生活圈,构成了他们的生存共识和未来期盼的基础,也构成了他们共同守护社会秩序和家园的自觉。

时空困局里的历史性救赎

  如果说长安是理想和幸福的茧房,那么时间就是理想和幸福的催产师。十二时辰放大了时间存在的感觉和知觉,也迫使人面对“人生苦短”的压力作出选择。历时性文化沉淀的立功立言圣训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树立了朝堂的政治理想,也制造了跻身庙堂的共同焦虑。“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迫切,激励着朝堂之人把个人命运与国运、时运关联,去建立一时一世之功。十二时辰是圣人与太子、林九郎与李必权力角逐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渴望在时间的终点完成权力的暗算和洗牌,打造新的权力中枢,延续华灯溢彩的虚荣。但以百姓为齑粉、蚍蜉的“政治炮灰”思维,使帝王伟业看起来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镜。大灯楼沾满了黑幕和肮脏,华丽的背后是统治者空洞的权力欲望和冷漠的民本思想。

  《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大时代政治对理想性的垄断和支配,还讲述了公共领域理想的裂变——个人对大时代规则、训诫和监禁虚伪性的抗拒,通过对个人生命的掌控开始了另一种生存理想维度的书写。张小敬这样一个死囚,以查案追凶为代价,获取了把控生命最后十二时辰的机会。狭窄的时间隧道就是生存陷阱,怎样活才能逃脱时间和权力的围猎,催生理想?张小敬曾挑战过上层的社会规则,抗拒过宿命之路,一腔孤勇地复仇,所以被选定在上元节的时间轴上,为政治斗争或百姓安全做最后一搏。在没有未来、没有生机的时间甬道,他的理想变得飘忽不定。

时空困局里的历史性救赎

  有人说十二时辰有种“时间膨胀感”,那是因为剧作在时间长度上打上思考结,拉伸了时间厚度。剧作反复回放第八团与熊火邦战斗、火拼的场景,拷问杀戮的目的性及战争、复仇中有没有胜利者?张小敬被追问也自问,是不是为了洗刷背负的黑暗,或者为了求生而走上查案追凶之路?张小敬不是反恐精英、正义的行者,而是政治生态的受害者。对政治生态不同的理解和心灵感受,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他没有选择以恶制恶地报复社会,而在追凶中选择了“不退”。在他看来,退缩不仅没法洗尽自己身上的血腥和背叛,也会埋葬第八团最后的荣光,只有追凶到底保护长安才能告别过往的阴影,慰藉心灵。十二时辰是个开放的时空,张小敬如同一股清流在长安涌动。生命在流逝,生命力在上升,激励着一群小人物进行绝望的反抗。姚汝能、崔器、檀棋等人,在与大时代逆行过程中,把握决定性瞬间,完成了对良知、勇气和信仰的膜拜,也完成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历史叙述。

  长安是理想和秩序的围城,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原著作者马伯庸没有上演十二时辰的生死时速,反而常常搁置悬念,让观众在叙事的爽和涩中纠结,如同坐在一辆马车里欣赏着长安的黑白变化,想着往事,想着弱者、边缘者等这些小人物如何不被历史叙述湮没。小人物才是长安真实精神的体现,他们的存在使长安繁华不再高远而有了温度,时代不再蓄满“人生苦短”的悲凉而充满了希望。“不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马伯庸以内敛的情绪、痛点的思考打散了叙事的快节奏,试图翻动历史的记忆,表达自己看待历史的方式,发掘内心世界的那份纯与执。(雷军)

 

  时空困局里的历史性救赎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