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志远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热评如潮,再次见证了国漫技术的长足进步与传统经典的永恒魅力。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的热映,旧的神话形象不断有了新的演绎方式,在原有的审美蕴藉中生发出新的魅力光彩,丰富了作品的意涵世界。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海报
哪吒作为人们熟知的传统神话人物,在被写入《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之前,早已是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游记》里的哪吒,还是在道教文化中腾挪收放,到了《封神演义》的世界,哪吒第一次脱去了旧有的形象桎梏,在凛凛然的神性中升腾起人性的光芒。性格的叛逆与对旧秩序的抵抗,成了其后塑造哪吒形象的主要着力点。但相比此前的故事在天地间开辟出的广阔场景,电影《哪吒》的空间视野着实显得小了一些。
陈塘关的家中与街道上是电影的主场景,也是哪吒完成蜕变的地方。对于一般孩子来说,童年时光流淌在家中、在门前的街道上是再合理不过了。哪吒为魔珠转世,体内潜伏着巨大的邪恶力量,只能利用太乙真人的乾坤圈得以暂时压制。但哪吒并非普通孩子,他的出生因魔珠而带有原罪感。亲人的疑惑与担忧,一座城池毫无掩饰的敌意,都在哪吒的生活中增加了各种不安感。
在这样一股矛盾张力下重新审视《哪吒》,两个空间的转换谱写了一首有关哪吒抗争的铿锵战曲:困守于家中代表了外部力量对哪吒的不认可,而哪吒越过结界,在街道上嬉游捣乱正是他的反击。哪吒的每一次出逃与归家,都仿佛蓄力一般,不仅增长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在等着最终的爆发。
随着故事的发展,代表着困守力量的家终被爱的力量所取代,街道漫无目的的嬉游也终为除魔卫道的正义使命取代,两处空间的性质因哪吒的主观努力而悄然改变着。与此同时,作为与魔珠哪吒相对的灵珠敖丙也在故事中华丽登场。作为善与恶的力量附身者,敖丙的塑造不可等闲视之。于此,《哪吒》中多少借用了《红楼梦》里“甄”“贾”宝玉的镜像叙述,即通过两颗珠子的牵扯关系,表现出二者都是命运的反抗者,成就了一对有意味的镜像关系。在此,家与街道的格局被打破了,观众的审美世界中铺排开了广阔的叙事格局。
走笔至此,“家”“街道”早已符号化、象征化,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艺术魅力所在。魔珠与灵珠,哪吒与敖丙,甚至是太乙真人与申公豹,借由他们将象征具象化,在家与街道的空间里对抗、合作,在神力的伟悍下颂扬着人性与人力的微小却不绝不朽。以人心驭神力,这是魔童哪吒的生存之道。(翟志远)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