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南宁站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南宁站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8-26 1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19年8月9日,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在广西美术馆开启,对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8年度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成果运用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南宁站研讨会“当代青年创作的视角广度与观念深度——材料工艺与当代观念性转化”议题的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结合民族特色资源进行观念性转化

  高  岭(学术主持、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这次展览展示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成果运用作品的基本面貌,希望当地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更多的建言,加深对国家艺术基金的了解,同时能够化为自己内在的创作动力和精神的力量。

  除了展览作品的呈现,“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突出所到之处的相关艺术特点以外,配合展览召开的研讨也跟当地的艺术生态结合,以期可以在全国语境下探讨美术发展的问题和现状。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的学术总议题是守正创新,从青年艺术创作的视角广度和观念深度思考,研究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现状和问题,尤其是帮助获得国家艺术资助的艺术家,从艺术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的民族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观念性转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全方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思考这些影响对于推动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表达、艺术观念的作用。

  创作思维不能停留在技巧和形式

  刘绍昆(广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5年多以来,国家艺术基金确实是鼓励和发掘了很多青年艺术人才,对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几位广西青年艺术家吕峰、张学等人的作品中,确实体现出他们观察生活的新视角以及对生活的新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我认为艺术创作必须走心,走心是对生活的视点、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出发。一些青年创作者将自己的思维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以此博得关注,忘记了最应该关注和挖掘的是他们的内心。因为,作品只有拨动了创作者自己的心弦,才会拨动别人的心弦。

  青年创作者需要学会关注自身

  田海婴(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当代馆馆长):

  这些年,国家推出了很多有利政策,这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是大大的福音。希望青年艺术工作者可以加强沟通和交流,要积极、认真对待国家对于艺术创作的相关扶植政策,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不要随波逐流,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方向和气质,希望大家保留自己的特色和气质,可以克服浮躁,潜心搞创作。

  我建议,青年艺术家们要学会认真地对待自己,认真地研究一下自己的特点,从自我着手提高艺术质量,进行宣传推广,这对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很有好处。此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艺术家要懂得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适应新时代语境下的新环境,把自己的创作推向更高、更好的舞台。

  以艺术家为本,重视人才培养

  刘  成(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当代其实就是此时此景的聚合,关于材料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艺术品是一个综合体,很多东西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再从艺术家身上迸发而出。如何培养艺术家自身的质感,我认为这是当代青年画家应该考虑的事。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是非常激烈的。青年创作者用什么创作?是概念、情感?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包括我自己,99%的时间在接收、观望、思想,在不断地模仿中变化。我们在纠结中迷失,不可能画出好的作品,更不可能成为好的艺术家。因此,我认为除了作品外,艺术家要学会不忘初心,提高自身,而展览更要真正挖掘艺术家本身的价值。

  创新需要文化积淀与深度思考

  蔡  智(广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

  从此次巡展作品来说,青年创作者对材料的应用以及题材的提取,有比较多的想法,而且做出了比较大胆的工艺创新。创作最重要的是传承,最后才是创新。对于中国画而言,技法不是唯一重要的,要从材料方面进行改变,体现出当代创作在视觉广度和观念的深度。

  讲到传承和创新,对于全国的教育家或者创作者来说,在保持一个宽视角、深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必须在学科以外的知识面进行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节奏比较快,在思考问题时,青年艺术家要加快步伐。只有真正让自己沉淀下来,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使当代性和工艺性完整统一

  李梦红(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我观察了三个展览中的漆画作品,其共同的优点是结合了地方的民族特点,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题材。我觉得独特性要体现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使当代性和工艺性形成完整的统一。但有一些艺术家完全抛开了传统,偏离了创作的方向,作品毫无特点和特色。我认为,发展的前提一定要传承,进而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时要围绕自己的特色,实现观念性的转化。

  对于漆画来说,如果抛开画作谈工艺材料有点片面,工艺材料相当于基础,真正的唯美之处是绘画性的艺术,这也包括了观念和独特的题材。生活在当代,我们都想真实反映当下的状态,体现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

  以现代材质表达传统

  郭家驯(广西艺术摄影学会秘书长):

  此次巡展的艺术种类丰富,材料使用极其广泛,特别是摄影作品,通过丰富的材质体现出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除了用传统材质加以表现外,还用现代的材质,比如铜板、铝板、锌板,再加上UV打印的叠加,将古老的文化表现在现代材质上,表现出了不一样的魅力。

  我认为,巡展所展示的作品是一种创新的创作的角度,任何艺术门类都可以使用更加丰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摄影的形式转化,发挥自己的作用。

  青年创作者要在艺术创作中凝聚使命

  胡鹏程(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四部主任):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题材和内容,每一位艺术家的观念与视角直接影响作品的格局。因此,艺术家在采风的过程中切忌走马观花,应该踏下心来深入体会。

  有时,我们对一些民族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从题材的准确性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应当补齐自身的短板,让创作更扎实、更严谨。

  通过平日的实践,我也会有一些切身感受:广西的民族服饰及民俗方面有非常多可待挖局的内容,大可以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然后进行美术创作、摄影创作以及工艺品创作等等。建议青年艺术工作者们多多进行采风,而且要实挖,要多做工作,在工作中进一步挖掘文化、保护传承。

  技术与观念并进,把握时代审美脉搏

  梁业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参展艺术家):

  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研究水印版画,我们知道,很多版画都是油印的,只有水墨可能是最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我在作品《逸境NO.7》中选择了水印版画。创作中,我做了很多实验,解决了技术问题。此外,还在材料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尝试。

  我觉得技术是一方面,关键在于搞明白自己的想法,将语言和观念进行有效转化。我认为,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现代审美有向简洁和平面化靠近的趋势,因此要找准当代审美的切入点,用简练的语言和形式呈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立足传统创新,紧跟时代浪潮

  利国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专业教师):

  国家艺术基金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对我们创作者来讲是非常直接有效的资助,能拿到是不易的,这非常有利于当地创作者的艺术发展。

  从艺术的视角如何创新?我认为可以立足于传统的现状做一些转变,比如当下的视角或者材料的转化、个案的呈现等,都是创作中最基本的概念,值得年轻人学习和思考。当下,国家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年轻人要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探讨艺术观念的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创造,挖掘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呈现方式。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