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人物切忌概念化、表面化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厚重的题材,能够有目前的呈现,确实与这个戏本身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大河开凌》演员的表演很好,尤其是演父亲的这位演员。要谈修改的话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大河开凌》这部戏的核心思想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与表现。
二是迷糊、新雨等人物内心世界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避免概念化、表面化,更多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就新雨这个角色而言,她是如何走向革命的,这其中内在的、深刻的东西表现得不够。所以我们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还需要认真打磨。
三是《大河开凌》这个题目选的很好,大河的入海口,每年春天大河开凌的时候非常壮观,这种气势是一种象征,舞台呈现上也可以在这方面加强一些,跟题目更相符。
人物性格不够鲜明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吕剧《大河开凌》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题材。我的观点有如下几点。
一、新雨的思想根源仍需要挖掘。她的思想我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受惠于她的奶妈,另一方面是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可以从这些方面交代她的思想根源,要通过这个人物来告诉观众,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什么。
二、迷糊的人物性格还不够鲜明。他既然叫迷糊,一定有叫迷糊的道理,他可以比较执着、有点愣、不够机灵,对社会现状不认同等,但目前来看,他一点也不迷糊。我认为,迷糊的人物线应该是从迷糊到觉醒的过程,若人物性格再梳理地清楚些会更有意思。
现代吕剧阐释信仰的力量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大河开凌》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剧目,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通过戏剧手段把《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源头给说清楚的一部艺术作品。
我认为这部戏还可以继续打磨,在以下几方面提升。
一、人物形象方面,我很满意迷糊这个形象,但不满意新雨的形象。相比迷糊的有个性、有魅力、有内涵,新雨显得有点单薄了,没有亮点,两个人物不能完全匹配。这也是类似题材创作的难点。
二、结构上,前面几场戏写得很扎实,但有些情节写得很“套路”。我认为,这部分戏是属于存在不会增色,删去会使整部戏显得更凝练。其次,我对开头和结尾的处理有些抵触,尤其是迷糊的失智,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情节。同时,这段情节也给演员增加了表演难度。
人物关系的处理需要逻辑性
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大河开凌》将一个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以微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口,又以大河开凌的气象,把《共产党宣言》在山东保存的故事扩展为个人与时代、个人和历史的内在关联,并用艺术的方式演绎出来,是一部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然而,正因为编剧想把这壮阔的历史背景揭示出来,导致整部戏时间跨度有点大,有几场戏之间的时间间隔达十余年,时间脉络有些模糊。
另外,关于新雨的思想行为发展,还需要进行深入地梳理和定位,如她和父亲的关系,她与父亲的几段对话该如何把握两个人的思想高度?又如她和迷糊的关系,两个人一会儿像兄妹,一会儿似情侣,情感的变化需要铺垫,人物关系的处理需要逻辑性。
戏剧的核心是写情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写情是戏剧的一大优势,《大河开凌》只要把几对人物情感写好了,就精彩了。如新雨和奶妈的母女情、新雨和亚轩的男女之情、新雨和迷糊的兄妹情、新雨和父亲的父女情。其中,父女情应加重描写,新雨牺牲前,父亲倾家荡产救女儿,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场戏如果写好了肯定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将戏剧推向高潮。目前来看,这几段情的表达还不够充分。
塑造典型人物,抒写人性光辉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大河开凌》这部戏可以概括为一个“迷糊”的人和一本书的传奇故事,作者的主观体验和情感介入很出色,想象力丰富,是这类题材创作的典范之作。
“迷糊”这个角色的塑造我很喜欢,他以命守护这本书,守护新雨的墓、新雨的理想。他活在“永恒”里面,活在信仰里面。所以这个戏不仅是写人、写精神,也写出了人性的光辉。
结构上独具匠心,围绕《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展开,描写了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很丰满。
迷糊的心灵成长史是人物刻画的重点
陈涌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编剧):
从剧目创作精益求精的角度,我提几点意见供参考。首先,时间的问题,时间跨度过大,迷糊和新雨两个主人公的思想、关系几乎没有变化,这就使人物失去了可信度。因此,我认为这部戏可以把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1927年前后的两三年时间内,这样可以避免时间线过长、逻辑混乱的问题。
其次,人物刻画上,既然迷糊是主人公,那就应紧紧围绕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来挖掘,写他由迷糊到觉醒的过程,刻画他心理的变化,讲述他的心灵成长史。只有这样,迷糊这个人物才更有层次,达到一定的高度。目前来看,他仍然是迷糊的,没有写透,深度不够。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迷糊对新雨的爱,内心的挣扎;二、迷糊“害”了新雨之后的自责、愧疚;三、为了救新雨,《共产党宣言》交与不交的内心矛盾。
男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更准确
龚孝雄(上海淮剧团团长、一级编剧):
《大河开凌》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题材,编剧从一个“迷糊”的人对妹妹的情感变化着手,讲述了他不断觉醒的内心成长过程,切入点很独特。
迷糊和新雨这两个角色的人物关系如何处理,我认为要从两个人人物形象塑造入手。首先,新雨这个角色,我想她一定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其次,迷糊这个角色,我认为最初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新雨,他的出发点是保护新雨、守护他对新雨的承诺,之后他内心不断成长,实现一个农民的觉醒。
二度创作提升了整部戏剧作品的品质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导演):
总体来说,《大河开凌》的二度创作很提气,无论灯光舞美,还是服化道,都对提升戏剧的品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是在舞美上,写实的坟墓,破坏了整部戏剧作品的诗意。而这部名为“大河开凌”的戏剧,我总期待舞美最终能呈现出那种大气磅礴的效果,但这方面有所欠缺。
在人物刻画上,迷糊、新雨、父亲这三个人物非常有特点,我很喜欢。但是,我觉得应该厘清三人之间的关系,让情节更加合理。另外,剧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有多处扭秧歌的情节,模糊了人物逻辑、时代逻辑,让观众有点摸不着头脑。
二度创作烘托出整部作品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曹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大河开凌》的二度创作很棒,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整部戏的完整性与流畅度,烘托出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我认为《大河开凌》选取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创作素材。所以,接下来舞美设计更多的打磨方向,是在时间线的逻辑上,可以适当的粗线条一些,给观众带来一种整体观感。
音乐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这是一部非常有品质的剧目,尤其体现在音乐方面。我们在讨论文和曲关系时说,“文清曲则清”,因此,文学剧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戏曲音乐的创作。此次,栾胜利老师承担了作曲和配器工作,完全没有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吕剧《大河开凌》的音乐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增量作用。
应继续深化“坚守”的核心支点
李东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
《大河开凌》是一部向信仰致敬的艺术作品,作品表达的信仰与爱、承诺与坚守深深打动观众。“人在,书在”,为了一句承诺主人公整整坚守了40年。那么,坚守的核心支撑点在哪里?我认为在表达这个人物动机的时候,还可以继续深化。
此外,还有几个建议。首先迷糊对新雨的暗恋,我认为这份爱不说破会更美。其次,“人在,书在。”这句话建议放到男女主角分手时再说,人在生离死别时的承诺,分量会更重,这样才有了后面40年的坚守。
增加一些力度,让表演更加到位
王洪玲(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一级演员):
我认为几场戏的分量,不需要平均分配。剧中,新雨马上要赴刑场,我期待一段华彩的唱段,表达父女情也好,爱情也罢,需要一段足够赚人眼泪的唱段,但是到最后也没有等到,听得不尽兴。其次,新雨和迷糊在监狱中的表现,或许导演想要这种风格,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我希望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增加一点力度,会让表演更到位。
此外,序幕部分迷糊以一个老年人的形象出现,紧接着,第一幕又是他的戏。作为主角,我认为中间应该加一些铺垫的内容,让主演的出场更流畅、更舒服。
两条“思想主线”缺一不可
范小宁(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主编、编审):
从目前呈现的内容来看,这部剧的舞台呈现是完整的、水准也是比较高的。下面我想说说我的几点建议。首先,这部戏有两条思想脉络可以继续延展,一条是对信仰的追求,一条是思想的觉醒,两条思想脉络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厚度。
另外就是人设方面。迷糊的人设我非常赞同,这个感觉是对的,也表现得很好。但在新雨的人物设置方面,还需要再思考一下。(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