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守护长安,最重要的是什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守护长安,最重要的是什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8-27 14: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李家琦

  没有两全,虽然选择艰难而疼痛,但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选择自己所坚持的,这或许是《长安十二时辰》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守护长安,最重要的是什么

  《长安十二时辰》,果真于十二时辰之内,拍出四十八集的故事,浩浩汤汤,说是过了一日,却宛若过了一生。

  漫漫唐史二百八十九载,单单挑出这一日来讲故事。这一日却不是别的日子,而是上元节,大唐最热闹最繁盛的一天;故事也不是发生在别处,而是在长安,大唐最热闹最繁盛的一城。宇宙鸿蒙凝于一刻又漫漫开散,时间与空间、瞬息与永恒,交织得何其巧妙!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几波人搏命的故事,此处正尘土飞扬地厮杀起来,却总能在刀尖上听寻常百姓道一句“上元安康”。每一句“上元安康”都发自真心,意味深长,仿佛太平,又仿佛粉饰太平。这正是一种厚重深沉中的拂袖而去,便如同“长安”二字。

  且单说“长安”二字,一阳平,一阴平,一昂扬,一清亮,读来即感古韵,英气十足而渺远悠长;再想其“长治久安”之意,十三朝古都之史,历史赋予的意蕴,唯“长安”得天独厚,叫人见之而心中涛涌,想起千年前的种种,想起活在历史里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便是肃杀之气也柔和,便是市井繁华也庄严,便是眼前凶险也略略心安,凡所知者,莫不偏爱此城。

  故事中的时空感、意象的历史感、情节的悬疑感、制作的现代感和高级感……拼命交错,呈现出的作品才无与伦比。

  此为叙事之匠心。

  一个死囚,一个少年名士,素昧平生,叙谈片刻后,不仅能彼此交托性命,还押上了整个长安的安危。这是两个不一样的英雄,在两种人生的极端,惺惺惜惺惺。

  张小敬临危受命,其一是长安之危,一个是他自己性命之危。连他自己都说了,吃完这碗水盆羊肉,下一顿恐怕“隔着一碗孟婆汤了”。可就是如此,他也要在最后一日尽力做“守长安的兵”,正所谓“向死而生”。就是这样一个死守关隘唐旗的老兵,一个十年的“长安不良帅”,一个为刀尖上添血的硬汉,在搏命途中,低吟一首诗,诗曰: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李必,高门望族,太子伴读,少年天才,执掌一司,前途无量。但此人执拗,或者说,发自内心地正直。开始他也知道要步步经营以保未来为相能守护大唐,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抛弃了顾虑、规矩、前程,最后还想抛弃性命。在这十二时辰中,他的使命是守护长安百姓,那就要不遗余力、义无反顾。这让人梁衡想起写瞿秋白的一句话——“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此二人全剧交流甚少,全靠同样的信念在支撑彼此。这样不在乎未来也不在乎性命,在末日里抵抗又在末路上坚持的英雄气,最能直击人心。

  此为动情之处。

  你看那色调也讲究,再喧闹再明亮的场景,也叫它用色不那么饱和,一见知古色。明明是花车歌舞,红绸粉黛,却偏是一袭碧色舞裙,几把暗黄纸伞;明明是华灯初上,熙熙攘攘,却偏偏聚焦于一点油灯微光。反过来,若是正面人物,即便再凶险再悲壮的时刻,也不让画面浓云蔽日甚或是风雨如晦,而是透出一道明亮橙黄的阳光,这阳光,宛若来自寒冬里的大晴天,温暖而凌冽。

  冷与暖,闹与静,危与安,正与邪,片刻不分,相互折中,这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中庸之道。《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在大唐盛世中透着隐隐哀伤和深深无奈,又在这些哀伤和无奈之上,有一种坚决秉持的英雄气,或谓“初心”。这是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的。

  此为光色之美。

  《长安十二时辰》的许多细微之处都可圈可点,其中以道家哲学和诗歌文学最为突出。

  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尽废前朝苛政,使人民休养生息。李必的道士造型头戴芙蓉冠,采用子午朝向簪法,一身青衣,一握拂尘,翩然世外。但准确说,这里的李必是一位道家学者,在风波平定之后,暂归山林的结局,也印证修道者的心境。而剧中圣人的思想更是不同寻常,他意图分江山给天下人,交权给右相,透露出一些君主立宪制的影子,也很有道法自然、君主无为而治的意思。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剧中虽无李白此人,但诗仙“唱”完了整个故事。《清平乐》写圣人与“严太真”(原型为历史上的杨贵妃)的生活,禁庭春昼,理残妆,舞霓裳,美人得君王,可士不得志,一腔热血只得郁结于中,令人何其忿忿!一曲《短歌行》写“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人生苦短,大唐又何能千朝万代,写着极盛的时代,暗喻衰颓之势,隐隐悲凉。再说《长相思》,写相思之苦,极尽悲苦凄怆,又在政治上似有寄意,望月空叹,魂飞之苦,便全“在长安”了。更有《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必多言,一段诗文念下来,观众便懂了,这写的便是今日的长安。

  飘逸而浪漫的李白诗,辅之以叮咚玲珑的配乐编曲,有时极美,有时苍凉。最后引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是多少人自幼熟能成诵的诗句,致仕还乡,有多少的意难平啊,又是释怀又是苍凉。此诗一出,必定催人泪下。

  一边是道学超然物外,给整个紧张的故事平添一些飘逸感;一边是文学珠玑之美,渲染整个的氛围,或是繁华,或是不平,或是苍茫,或是悲怆。

  此为古韵之美。

  所谓电影质感、时空感、光色之美、古韵之美都是最初给人带来新鲜感的事物,当观众们对其视觉冲击之剧烈、其时空安排之巧妙、其末路英雄之动容习以为常,当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力量渐渐散去,《长安十二时辰》的吸引力又是什么呢?或许这时候剩下的才是灵魂,才是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在人心中留下痕迹、成为经典的理由。

  这里的人物,复杂而真实,就像鲁迅先生评价的《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林九郎虽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却对政治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何监虽然一心守护大唐,却也在官场上圆滑过,也要舍了今日长安百姓的性命,留一相才给大唐的来日;圣人虽然昏聩,不理政事,沉迷声色,但也心中有清晰的算盘,要将江山交给可靠的人;姚汝能虽然为右相做暗桩,背叛台子和旧友,却善根未除,念着家族荣耀……作恶事的人事出有因,仇根早埋;行善的人也会行差踏错,心内纠结。大奸就一定大恶吗?至善就必然至美吗?谁也不知道。在“长安”,没有人的善恶是绝对的和纯粹的。这更像是一种冷静而公平的展示,讲故事的人没有预先给所有人设定好正面或负面的角色,只是讲罢了,至于认同谁,由听故事的人决定。

  整个故事都穿插着“选择”与世无两全的概念。家还是国?孝还是忠?兄弟还是大义?保长安还是保大唐?顾今日安危还是顾千秋万代?剧中人物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长安十二时辰》拆穿了人世间很多的美好,你想象和向往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皆是水月镜花,不是努力就能够周全,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选择。

  长安是那么美好繁盛,同时又那么残酷无情,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啊!在守护长安的这十二个时辰里,张小敬割舍了自己的亲人、兄弟、战友,以及体肤,这是何等断肠之痛啊!面对那么多放弃长安的理由,他还是选择了最初的信念­——他是“守长安的兵”,活一日,守一日,哪怕心灰意冷,众叛亲离,也“九死无悔”。李必在这十二时辰中亦是如此。他的纠结更为锥心,若是惩真凶,就可能牵连到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师;若是求真相,便要破规矩,牵累太子与大唐的未来……可他还是要坚持,即便牺牲自己的前程,放弃再来日推行新政重返盛世的理想。

  没有两全,虽然选择艰难而疼痛,但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选择自己所坚持的,这或许是《长安十二时辰》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长安十二时辰》给人的震撼是经久不息的,从服道和场景设计、台词的考究、拍摄制作等等,所有微妙而精致的细节搭成巨制。情节、人物、时间、空间……交织着具象和抽象的感官体验,多方位的美感一齐袭来。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而它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说一部作品能够在人心中留下什么痕迹,那也许就来自灵魂的冲击。(李家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