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 李约翰
近日在浙江卫视的一档音乐选秀节目中,因选手演唱网络歌曲《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引发人们对音乐品位、格调高低的讨论。其后,参赛选手的音乐导师在微博上表态,从网络歌曲与传统歌曲谁好谁坏的问题着手,列述了8点理由,认为不能通过“出身”给音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表示听众自身的审美和接受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恶来评判。
《中国好声音2019》海报
雅俗共赏是评价艺术品的标准之一,这说明了,在判定艺术优劣时,是有共识性的评价标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门类,其优劣的评价一直具有争论性,并且有些评价标准已经脱离了音乐作品本身,更多地从其社会功能意义来讨论。
《中国好声音2019》节目现场照
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雅俗之分是客观存在的。从作品的社会功能属性来看,雅乐与俗乐一直是泾渭分明,不容互犯的。中国自周代礼乐制度始,就有礼乐与俗乐之分。用于礼制仪式中的音乐,称之为礼乐。其中,雅乐代表了礼乐的最高形态,被用来祭祀天地,具有最高的社会功能属性,受到统治阶级的维护和儒家士大夫的推崇。而当时的俗乐代表郑卫之音则又是另一番光景。孔子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郑卫之音的处境。实际上对俗乐的批判,更多是从社会功能属性上来看,俗乐扰乱了雅乐,造成音乐功能属性的颠倒。
以古为镜,当下人们对选秀舞台上出现网络歌曲的批判,实则也有音乐功能属性颠倒的意味。诚然,音乐选秀舞台并不是雅乐为用的场合,但从当下听众对音乐选秀舞台的追捧程度可以看出,这个舞台在听众的心中具有一定分量,在这个场合所演唱的音乐,并不一定是经典之作,但也必须是符合这个舞台社会功能属性意味的作品。从听众的普遍态度中可以看出,网络歌曲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属性。人们对网络歌曲的态度仍然是一种品位不高的网络“小曲”,虽然传播广,但改变不了其社会定位。当这样一种品位不高的网络歌曲,出现在具有一定分量的舞台时,势必造成听众心中社会功能属性的颠倒,而引起听众对网络歌曲的批判。
其实听众对网络歌曲本身并没有过多争论,争论点都放在了“该不该出现在这个舞台”。该音乐导师在微博中也提出“山珍海味就一定代表好吗,酸辣土豆丝就一定LOW吗?”其实问题本身并不在于“山珍海味和酸辣土豆丝”孰优孰劣,而在于听众认为在这样的“大宴席”上,是否能摆放“酸辣土豆丝”。毕竟,这不是自家饭桌上的家常饭。
《中国好声音2019》节目现场照
音乐究竟有没有高低贵贱?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是要回归到听众对音乐审美属性的接受问题。流行音乐与传统古典音乐相比,二者的社会功能属性不同。流行音乐自身分化出不同流派、不同圈子、不同风格,听众对不同类别的流行音乐,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属性。譬如我们经常听到“摇滚应该是怎么样的,XXX没有摇滚精神”的讨论,它的聚焦点并不在于音乐作品本身,而在于它有没有体现出该类音乐体裁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属性。听众以音乐的社会功能属性来评判或代替音乐的审美娱乐属性,这是两种属性的错乱,或者是审美接受的异化。
面对这样的审美错乱,人们往往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审美心理机制。如果每位听众都能直面自己的内心,用心体会音乐,剥开音乐外在赋予的社会功能,那么,或许老庄所说的“大音希声”“天籁之音”也会萦绕在我们耳旁。(李约翰)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