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剧《藏地彩虹》“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评剧《藏地彩虹》“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6 15: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戏剧冲突有待充分展现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医疗援藏的题材比较重大。评剧《藏地彩虹》主创团队选择了这一题材,可见他们的能力和艺术担当。作品可圈可点,主要问题在于整体比较平淡。矛盾冲突的设计、节点和重点尚不分明,看不到明显的冲突点和高潮点,削弱了作品的吸引力。

  节奏方面,有些不均衡、不明快。有的地方比较拖沓,该起的冲突没有起来,转而又开始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例如,方医生与加措在湖边散步时,加入了一段梅朵和达瓦的歌舞。歌舞虽然好看,但与情节有些游离。又如,梅朵表示要舍命生孩子时、方医生在暴雪中寻找达瓦时等,都有大段的唱词。演员唱得固然好,但与戏剧的走向和观众的期待并不一致。此时,观众更想看到情节的推进和悬念的解决。

  人物设计方面,一些表达略显生硬,人为痕迹较重,没有更好地贴近剧情。另外,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展现还可以更丰富。

  让抒情和叙事巧妙融合

  李利宏(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一级导演):

  评剧《藏地彩虹》的主要问题在于,抒情和叙事的不一致。从人物的戏剧行为和戏剧动作来看,事件的推动随时就终止了,这一问题几乎每场都有。例如,方丹在找梅朵的中途,换了一身藏袍,跟藏族百姓跳起了舞,找人的动作就中止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何把抒情和叙事结合得更加融洽,就像音乐一样,把藏族音乐和评剧声腔转化得天衣无缝?建议换个思维,按照抒情叙事散文的形式,在评剧中探索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并非一定按照一人一事一线的方式来讲述,而是让作品既不失抒情叙事、散文诗化的整体追求,又不至于事件为了抒情而停滞。这样,可能会更加流畅和完整。

  调整人物关系,加强高潮表现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评剧《藏地彩虹》完成得比较精彩,对援藏医生的真人真事进行了典型化处理,值得肯定。但看完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作品没有推到高潮,让人感觉好看,但是不打动人。

  接下来,建议调整剧中人物的关系。比如,暴风雪中救方丹的这场戏总体有些乱,没有体现出层次感。把戏剧动作梳理清楚,让观众了解遇险和脱险的过程,这样情节就能更加顺畅。

  再如,德吉带着两个藏族百姓救了方丹,德吉和方丹之间的感情也可再强调一下。方丹和达瓦之间,是否可以加重对母女之情的抒写?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达瓦和孕妇梅朵的生命安危,以及方丹对他们的救护,是这出戏的矛盾,也是维持戏剧悬念冲突的点。目前,对这种生死的悬念,主创团队抓得不够紧。把戏剧的矛盾冲突写充分,这出戏才能更“有戏”。

  让剧中的音乐形成张力

  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藏地彩虹》不太像纯粹意义上的传统评剧。音乐对全剧的诗化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评剧与藏族音乐的融合比较自然。这对评剧音乐,乃至戏曲音乐的创作,都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音乐方面,在细节上可以再做些调整。例如,在意境追求、美感追求、精神追求等方面,对音乐再做一些提炼,将不够诗意的部分调整得更美。同时,唱腔也需要有一定的美感追求。

  唱腔和音乐在听觉上的对立,也需要再强调一下。有时,唱腔太重会破坏戏剧的意境,可以做些减法,体现出两者的对比。现在,感觉张力不够,其实不是音量不够,也不是厚度不够,而是没有对比。希望把音乐上的薄厚远近表现出来,让这种对比形成张力。

  动人情感与震撼场面如何平衡

  黄国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团长、一级导演):

  为何会觉得评剧《藏地彩虹》在情感上不够动人,或者矛盾冲突不够激烈?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的催人泪下,因为这出戏实际是一种音诗画的概念。

  真正感人的往往是那种只有两三个人的安静的戏。像《藏地彩虹》这种大规模的戏,又要展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势必会冲淡内心故事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戏多了,反而显得杂了。如果要打动人心,可能就要舍去观众爱看的大场面。这种度,需要把握好。接下来,希望简化剧中一些没有必要的枝节,将其做成音诗画相结合的戏曲作品,来展现时代风貌。

  雕琢细节,让作品更加自然流畅

  王洪玲(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一级演员):

  评剧《藏地彩虹》整体感觉大气、圣洁、凝重,视觉上赏心悦目,听觉上悦耳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被这种美所打动。

  作为一名演员,有几点直观感受。第一,第四场开始进入另一种美,20多个舞者代表着雪出现,让人感觉很跳跃。一个长水袖的男演员,代表着雪神,突然让文戏变成了武戏,有些凌乱。而且,中间有所中断,是为了让方丹唱一大段咏叹调。这样的安排有些刻意,不够自然流畅。

  第二,手术室外的场景用了大量的打击乐,导演可能是要表现那种紧张忙碌的节奏感。医护人员来回穿梭,各自履行职责。但这种打击乐,是最佳的表现形式吗,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现紧张的感觉?

  第三,老爸第二次出现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和几个活着的人一同出现,这样的处理比较凌乱。

  最后,梅朵和方丹对话时,开唱的是方丹。其实,这个唱段应该落到梅朵身上,因为“50年了”是梅朵回忆起来的。

  增加情感浓度,强化女主人公形象

  武丹丹(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副主编、编审):

  评剧《藏地彩虹》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均可圈可点。

  如果要提点意见和建议的话,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情感浓度不够。这并不是说现场不够感人,而是主人公形象显得干巴。接下来,要为主人公方丹找到一个“人物形象的种子”,将其从心理上确定下来。关于援藏医疗队,除了写他们的奉献付出,还要写他们的获得,例如人生价值、职业崇高感等。

  相对而言,二度表演大于一度创作。文本中,老一辈的暗线反而大于明线,这是因为,方丹这个人物不够生动。方丹本身具有多重身份,包括医生、女人、母亲、老进藏人的女儿等。这种多重身份,希望进行多方位的展示,而不是仅仅把她当作一名医生。

  舞美设计要尊重自然逻辑和观众感受

  章抗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戏剧创作,不能仅仅注重方向的正确性,还要有独特性,尤其是人物的独特性。这样的人物,才能深入人心。

  评剧《藏地彩虹》在舞美设计上,还有一些提升空间。比如,把树叶吊在半空,吊杆却是露出来的,好像是在追求舞台演出的假定性,表现花架的透视效果。但这里,要让观众看清楚。关于金顶和酥油灯的搭配,似乎可以理解为金顶代表寺庙,酥油灯代表文化和习俗。这种局部组合不是不可以,但要考虑怎么组合的问题。最后一场的布景,彩虹在下、雪山在上,不太符合自然逻辑。总之,舞美设计要照顾观众感受,尊重自然逻辑。

  加强神秘感和彩虹意象的提炼

  刘科栋(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

  评剧《藏地彩虹》的舞美设计,不仅对西藏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提炼,也表现出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转经筒、酥油灯、经幡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审美符号,让人印象深刻。在整体上,作品给人以圣洁、空灵、充满诗意之感。

  目前看来,对神秘感营造得不够,呈现得比较表面化。希望可以钻进去,建立起文化的厚度。另外,剧名《藏地彩虹》中彩虹的意象在哪里?在彩虹意象的提炼方面,是否还可以通过一些别的层面来呈现?例如,表现彩虹意象的神秘感。视觉上的提升空间,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别的手段?比如雪舞那段,建议增加现代舞美、科技等表现手法,以显得不那么单调。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影响整体效果,避免突兀。

  充分彰显评剧艺术优势

  杨绍林(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

  评剧《藏地彩虹》是一首讴歌医者仁心、赞美生命的圣洁之曲,也是纯净美好、充满诗意与英雄豪情的良心之作。作品表现出炽热的家国情怀,真实展现了援藏医疗队及老一辈援藏工作者的奋斗篇章与精神使命。

  《藏地彩虹》充分彰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在表现当代人生活与精神风貌上的艺术优势。评剧曲调与藏族音乐,在剧中进行了富有审美意义的融合。全剧整体基调明亮而不失凝重,曲调高昂而不失抒情,人物充满激情而不失柔情,形象高大而不失根基。戏剧动作,紧紧围绕民族情、医患情、母子情、军民情等展开,彰显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性之美。三组戏剧矛盾的构架相互交织,环环相扣。人物关系比较集中,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自然流畅。

  表现和讴歌新时代援藏人

  温大勇(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编审):

  在西藏,我曾遇见过各行各业的援藏干部。他们深入藏区,为帮助百姓改善生活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也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评剧《藏地彩虹》致力于表现和讴歌新时代援藏人,让观众的心灵获得了升华,难能可贵。医疗题材的剧作,通常比较难写。一方面,依托于真人真事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满足戏剧创作的独特要求。具体到评剧《藏地彩虹》,在二度创作上,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表演等共同打造出一种诗意、崇高、温暖、美丽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了藏族歌舞、藏族音乐等艺术元素。这种包装,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情节和人物的薄弱。接下来,希望作品扬长补短,越改越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