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华民族的初心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大舜题材,是一个学术的、艺术的、国家级的课题。过去,京剧乃至其它舞台艺术形式,在表现上古神话方面,还没有摸索出一套完备的思路和方法。像京剧《大舜》这样有历史感、文化价值的舞台艺术作品,值得肯定。通过上古神话剧,去寻找中华民族的人格源头,寻找仁爱思想、民族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寻找中华民族的初心。
如果要提点建议的话,京剧《大舜》的剧本结构有待调整,不必分上下本。演员演唱方面,不应过于偏向昆曲,也不应有歌剧美声的融入,以免造成整体的不和谐。另外,在尝试设计上古舞美、音乐系统时还需更加谨慎。服装、化妆、解读和情境处理等,希望尽量避免小剧场或者实验戏剧的元素。文本体现方面,应该是大历史观与史诗感,而不宜有太多当代的具象。
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编、高级编辑):
京剧《大舜》选择了舜文化题材,用京剧艺术来表现,使得古老的文化元素和京剧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有机结合。而且,跳出了常规神话传说的娱乐模式,尤其是在宇宙观方面,深入探索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充满辩证思维和哲学意味。
按照精品的标准,全剧的矛盾冲突还需增加悬念性,将戏剧张力通过京剧表演进行强化。人物之间,也可以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舜和祝融的关系,最好有一些交代和铺垫,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另外,“治理天下需要德才兼备之人”中,“德才兼备”一词过于现代化,希望更贴近历史。灯光、舞美等舞台设置作为古老的文化符号,需要找到既能体现京剧特色,也能传达当代信息的表现形式。
填补了观众对上古时期的想象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对久远的事情,观众一般有几种不同的期待,例如作品是否真实,能否填补观众的想象等。京剧《大舜》,恰恰是后者。
京剧《大舜》表达了远古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看完之后,让人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思想升华。帝王之间的禅让,体现出天下为公的理念。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也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舞台设计非常跳跃,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有助于把观众带入一种理想化的、遥远的情境当中。
叙述性过强,情节性较弱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京剧《大舜》给人很强的遥远感,一种上古的感觉。作品富有哲理,写得有筋骨、有温度。至仁至孝,是德才兼备的一个重要标准。
艺无止境。开场部分稍显平淡,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去选接班人,叙述性过强,情节性较弱。难道舜就没有一点私心,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吗?个人认为,可以在这里多做点文章,增加一些内心冲突。另外,结尾部分稍显突兀,有点疲软。
细节方面,整体表演过于拘谨,希望展开想象。舞蹈对道具的选择,还需仔细斟酌。另外,既然是三代君王的禅让,在形象上就应该一代比一代更有朝气,呈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换言之,君王形象设计还有提升空间。
表现上古题材,讴歌民族初心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用京剧来表现上古题材,比较有难度。京剧《大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次难得可贵的探索。作品对上古历史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用心表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在舞台样式及表现方式方面,需要认真考据、大胆想象,脱离现代思维,更好地展现上古时代的生活景象。这其中也包括文本层面的上古语感。例如,少用“的”多用“之”等。上古精神,需要下真功夫来表现,具体来说,剧中人物的思维和活动有待进一步充实。
希望京剧《大舜》越改越好,保存一些上古智慧和风范,讴歌中华民族的初心、光荣与梦想。
调整结构,深挖戏剧冲突点
刘侗(北京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
当前,我们正在开展戏剧教育活动,特别是戏曲进校园活动。京剧《大舜》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比较适合作为戏剧教育活动的项目。
作品在前半部倒叙里,有一处舜和少年禹对话的情节,没有太强的戏剧效果,却占了很大篇幅。个人认为,这从结构上打乱了观众的思路,引向了另一处剧情,希望酌情调整。
选择禹这件事,应该是全剧的核心。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力而受到处罚,这里形成了一个仇恨点。这个仇恨点,能不能在禹的身上得到化解?这也是舜难以逃避的一件事。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冲突点。但目前的开掘不够,对舜内心的矛盾表现不足。另外,利用服装来刻画人物的方式过于简单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闪回使用过多,影响整体品质
熊源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导演):
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怎样体现四千年前的生活。这涉及舞美设计、服装造型、道具使用等各个方面。京剧《大舜》的舞台空间,既封闭又舒朗,但总觉得年代感不是很强。上古题材,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形态去表达,还需仔细研究。
从结构上说,京剧《大舜》用了很多次闪回。这是一种结构戏的方法,无可厚非。但如果往史诗上靠,好像又不需要这些东西;往细节上靠,又感觉简单化了。
瑕不掩瑜,济南市京剧院进行了一次极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选择了啃硬骨头。如果要啃,就要做好三年、五年的准备,把骨头啃透、啃好。希望主创团队再接再厉,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把京剧《大舜》打造成一部具有示范性的作品。
统一唱腔,增加舞台支点
白云明(山东省京剧院艺委会主任、一级演员):
《大舜》是一部京剧作品,可以把一系列角色的念白改成韵白。个人认为,在表现激动情绪时用的念白起不到相应的舞台效果。如果用韵白来念,尽管低沉,但语言可以表现古朴高雅的风格,这样就更加好听好看,也符合人物个性。
唱腔方面,应保证完整性及风格上的统一,否则会有演唱现代戏之感。对唱腔风格进行统一,能够更接近剧中人物。除此,灯光还需重新设计,做到更清晰,以符合作品风格。
另外,京剧《大舜》采取了一景多点的方式。那个年代没有桌椅,舜站在舞台上,中间几乎没有支点。在二度创作上,舞台展现和演员发挥都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台上增加一些支点。否则,再高明的导演,也很难在没有支点的舞台上设计更多的内容。
唱腔现代感过强,缺乏古韵
谢振强(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
表现上古题材,可参照的剧目很少,这就提供了比较大的创作空间。不管是作为学术命题、科研命题还是考古命题,上古题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京剧《大舜》在唱腔语言上,有点不太合适,听起来有现代戏之感。上古题材创作时,要选择合适的语言系统、写作模式,在目前的基础上往回拉一拉、收一收。在奚派唱腔和人物结合方面多下点功夫,效果可能会更好。
音乐方面,古琴只是在开始时用到了,没有贯穿全戏。事实上,在京剧《大舜》中,如果使用古琴和埙就很容易出效果,但遗憾的是,目前使用得不太突出。
引入传统乐器,增强伴奏力度
杨柏森(吉林省戏曲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
京剧《大舜》在音乐表现上力图中西合璧,用交响乐的手段呈现一种比较古老、质朴、恢宏的场面,但融合得不够好。小提琴的声音穿透力非常强,但和京剧稍微有点冲突。
此外,编曲配器上也稍显单薄,如果能增加埙、古琴、编钟等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唱腔部分的伴奏,应该更有力度。容易传唱和接受、适合人物情感的唱段,希望整理出一两段。
京剧感不足 服饰不够美
王平(天津京剧院原院长、一级演员):
处理四千年前的题材,需要有一定的气度。另外,用京剧来表现,也很有难度。
关于京剧《大舜》的修改打磨,提几点建议:
一是音乐,京剧的几件比较重要的乐器,例如京胡、打击乐等应当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二是整部剧给人的感觉有点沉闷,希望加以调整;
三是人物念白,建议尧、舜、禹等三个主要人物都改用京剧韵白,这样不仅有份量,也比较好念;
四是服装,目前的服装设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显得不够美,需要重新设计。
灯光和舞美的古朴感不足
刘文豪(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一级舞美设计):
京剧《大舜》是一部具有学术气质的史诗大戏。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京剧的风格和特点,用绳子这个符号组成了所需要的空间构成。这不仅有利于作品内容的承上启下,还创造了必要的舞台意境和氛围,可圈可点。
还原四千年前的生活难度较大。看得出,作品希望呈现不一样的色彩,这种探索值得肯定。但遗憾的是,在灯光设计、舞美设计等方面稍显不自然,欠缺古朴之感,且假定性和丰满度有余,空灵感和通透感不足。因此,建议通过服装、舞美等构成本身的色彩,再从灯光色彩和亮度上做文章,把灯光的暴露性、现代性给遮住,从内部寻找梦幻般的变化、古朴般的感觉。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
让舞台呈现出大气象
申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舞美设计):
京剧《大舜》在模拟一些原始形状和曲线时,显得西方化了。有鉴于此,建议用大泼墨的色块和人的关系对比,以色块晕染或泼墨的手法,让整体舞台呈现出一种大气象。
值得注意的是,呈现一种恢弘磅礴的气势,并不等于舞台上的铺张浪费。戏曲舞台的空灵,有时也能够体现恢弘感,为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
服装方面,需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另外,以灯光去铺排一些形象或颜色稍显刻意。在使用高科技的灯光时,应注重美感,做到不媚俗,保持戏剧的呼吸感、空间感。
故事情节还需认真打磨
冯玉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
京剧《大舜》中的服装和舞美,都比较有创意。用一条一条的绳子来表现远古时期的原始感,让人耳目一新。森林也用了这种设计,再加上服饰设计,给人一种野兽身体的感觉。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有味道。
未来,全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故事层面。其中有一场戏,是尧选继承人,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本应极具戏剧张力,但目前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因此,建议再花点时间,来仔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