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达略显单薄,创作更应回归秦腔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包括《王贵与李香香》在内的“宁夏三部曲”与“西京三部曲”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为中国秦腔20年来的艺术成就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从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中,可以看到年代感、历史感,但当下感相对欠缺。今天,我们该如何解读李季的这首长诗?虽然作品以唱诗班的方式渲染情感,但仍掩盖不了情感表达的单薄性。这就是为什么作品在舞台上的张力很强,但对观众心灵的打动程度不强的原因。舞台上表演元素丰富,但与观众的审美接受程度不太一致。
同时,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今天如果只用民歌的形式,是否能表现出其所依托的时代气息?以现在的舞台表现能力,其实不必依托钢琴和美声合唱队来解决作品的风格感,而更应该做做减法,回到秦腔本身。这是在到达更高、更丰富的审美表达境界后的再次回归,回归民间民俗,回归秦腔。如此,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将来的演出就会更加轻松,也更有利于传播。
增加表演韵味和美学色彩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改编十分尊重原作,尊重李季原诗的样式,编导处理得比较干净、凝练。从艺术呈现角度来说,不仅是对秦腔的发展创新,歌队的使用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关于作品未来的修改打磨,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舞台形象方面,整个歌队的样式与戏剧行动、戏剧情节、人物动作等衔接得不是特别紧密,没有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
其次,歌队中唱诗班的音乐到底应该如何呈现?演员的服装、表情动作等方面,如何更加贴切?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
第三,演员表演有待完善。李小雄饰演的王贵,还缺乏一些更丰富、个性化的形体动作;女主角柳萍,在第五场闹婚宴的戏中怎样演得更好?希望借鉴昆曲的表演经验,如传统折子戏《刺虎》中阴阳脸的表演方法等,以增加表演韵味和美学色彩。
诗性不在歌队,而在作品本身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主创团队,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李季的长诗,从艺术风格角度来看,与秦腔之间有着某种契合,因此可以互相融合。从观感上看,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反而能感受到一种略带温馨的回味。平淡又不失民间特色,是今天对这首长诗的一种新阐释。
但问题在于,如果不要歌队,或者舍弃钢琴,只保留几件乐器在舞台上,将全剧的空间扩展开来,让表演更加细腻,同时保留这种民间艺术的特色,那么是否还能达到现在的效果呢?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诗性不在于歌队,而在于作品本身就有诗性。换言之,与今天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仍能让人感受到诗的审美品格,歌队只是一种包装。如果没有歌队或钢琴,是否就无法与世界接轨了?并不是。这出戏本身就有审美特色,与民间艺术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沟通。全剧的诗性与民间特色,是无法从歌队中剥离出来的。这些,值得继续推敲。
为主演增添一些符号性设计
董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是现代与传统的呼应和对话,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和艺术追求。
关于作品未来的修改打磨,我有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歌队、钢琴等都是特定的舞台艺术符号,而主演有两个,能否把他们也设置成“符号”?换言之,为主演增添一些符号性设计,让其他演员、乐队等都为主演服务。例如,开场可让歌队如流动的线条般走动,随着诗歌的吟唱,跟着传统乐队的演奏,依照舞美的样式,慢慢把环境感、年代感营造出来,然后两位主演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这样的符号性质,能够让演员更好地嵌入舞美线条中,凸显传统的、经典的东西,更好地利用舞美的语汇表达。
第二,既然大胆使用了西洋歌队这样的尝试,就应该做到极致。既然已经把乐队搬上了舞台,就应该让其更好地与作品结合。现在的传统乐队,看起来有些中性。建议让传统乐队更好地融入戏中,包括他们的服装、造型、鼓架等。
歌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于歌队这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很长一段时间,戏曲界是持保留意见的,觉得会破坏戏曲本体、冲淡戏曲风格。个人认为,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恰恰不是这样。剧中歌队的表现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起着衬托的作用。关键的音乐效果是由传统乐队来呈现的,当可以用其它艺术手段来丰富和强化传统艺术时,我们没有必要拒绝。当然,前提是“以我为主”。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最重要的魅力和价值不在于歌队,而在于叙事、表演、舞台呈现等。这些足以让它成为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接下来的修改打磨,我建议对作品进行简缩,从而降低成本,也更贴近普通的演出市场,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在简化舞台的同时,仍然保持优良的艺术品质、现有的艺术高度,是修改的大方向。也许在修改过程中,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让作品更加精致,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在简化的同时,保留艺术质感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使命,以及所呈现出的舞台美感,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标准。如果要提点意见的话,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简化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无论是白描式的表演,还是导演艺术,作品凸显的都是民间性的特质,是否一定要依赖合唱队来进行表现?如何能够在简化的同时,保留作品的艺术质感?音乐上,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民歌的演唱,来加强民间性、群众性的艺术特质?
情节设计方面,几个地方需要留意。一是,“送羊”的过程显得有些长,节奏有点拖沓;二是,李香香被抢走后,性格与之前相比有些割裂,人物本身的抗争显得主体性不足。因此,建议将“送羊”的过程简化一些,留出戏份来渲染李香香内心的变化。
歌队的使用,希望有更好的融合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让我们思考最多的是艺术呈现方式。而艺术呈现方式中,最具创新的就是歌队的运用。歌队的运用,让这部作品产生了一种观赏的陌生化体验,也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
但问题在于,目前作品中的歌队更多的只是一种嫁接,还没有达到很好的融合。关于歌队的使用,如何在艺术层次上进一步探索?关键在于把西方乐队的编制、塑造人物的方法与中国戏曲乐队的编制、特性加以结合。如果使用简版,如何“简”也是一种探索。
另外,这部剧在长诗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创作性的改编,时长可以适当压缩。例如,剧中“送羊”等一些情节,要做到既是必要的,又在戏剧节奏上是合理的。
一部“可大可小”的作品
冯玉萍(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
向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主创团队表示由衷的敬意。剧本创作非常扎实,导演又淋漓尽致地将其表达出来,采用了唱诗班的形式。选择这样的舞台样式,导演一定有自己的诉求,要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个人认为,这部作品是“可大可小”的,既可以运用歌队、舞队等呈现一种大场面的表演,也可以去掉歌队,因地制宜地在小剧场演出。
如果说不满足的地方,主要在表演细节上。例如,剧中盖头的使用是导演非常擅长的,但当四个女孩从盖头下出来时,我有点出戏了。有些细节可以处理得更好。
淡化话剧痕迹,让表演更出彩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看了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钢琴在舞台上的作用不大,可以去掉。歌队人数太多,所占空间也较大,可适当减少人数甚至完全去掉,或者以幕后帮腔替代。这样,作品照样可以出彩。
第二,剧中有些场景的话剧痕迹较重,需要淡化。例如,最后“美人计”的使用,是否可以借鉴昆曲、京剧的表演技巧和方法?
第三,人物的表演、道具的细节可以更加出彩。例如,男女主角在井台上的那场戏,舞台表演显得比较简单。女主角好像没有挑过水,水桶显得轻飘飘的。而且,剧中使用的羊皮桶也不会出现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看起来不够真实。
适量增加民族乐器,让作品风格更统一
栾胜利(山东省吕剧院原院长、一级作曲):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音乐十分多样,表现得非常丰富。其中,既有乡土气息浓厚的老腔唱法,显得秦腔味儿十足,又有介绍背景、烘托情绪的美声合唱的融入。这种形式的结合,是一次有益的、大胆的尝试。
问题在于这种尝试是否会形成一中一西“两张皮”的感觉?如果继续保留钢琴伴奏,是否可以适量增加民族乐器?这样,不至于让人容易跳戏。比如,在钢琴、合唱中适当加入秦腔四大件或二胡,让合唱队的音乐与唱腔、美声唱法与秦腔演唱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另外,合唱是否也可以尝试秦腔的形式,伴唱采用老腔的唱法?这样,整体风格就可以统一起来。
加强音乐和唱腔的协调
何红星(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对于秦腔现代戏“宁夏三部曲”,西安秦腔人都在关注的。我们要向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主创团队学习,由衷地敬佩他们为秦腔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可圈可点,如果要提点意见和建议的话,个人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声腔设计、乐队编制和服装设计方面。现在,作品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是两个人,给人一种“两张皮”的感觉。如何加强协调,是需要考虑的。秦腔的成套曲牌有300多套,来反映剧情、人物、心理等。除此,也有可以达到大合唱级别的。很多丰富的传统曲牌是可以挖掘的。
民乐队的编制和管弦乐的融合,两者之间有一种制衡关系。我们应该以秦腔本体的音乐和唱腔元素为基础,服务于现在的文本和呈现样式。另外,秦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剧中的服装设计有些问题。如果是陕北的唱法,服装也要按照这一体系来设计。
希望突出剧种特性
费玉平(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
看完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有种发自肺腑的赞赏。从观众角度,觉得作品在演员空间上,还要继续改善。
现在,占据很大表演空间的合唱队是否应该有?个人认为,还是必要的。歌队的使用很有特点,将一首史诗呈现在舞台上,而不仅是在幕后唱,这都是创举。整部作品,现在已经“立”起来了,所以不要轻易破坏它的结构。
但在感性层面,还是要突出剧种特性。例如合唱队,确实存在“两层皮”的问题。合唱是否一定要有那么多声部,不一定。有些感染人的部分,用戏曲唱腔也可以表达。对于传统,我们不仅要继承和研究,也要多加创新。
舞台呈现元素要分清主次
章抗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在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中,我们感受到了深厚的民族力量、文化力量,又看到了当代戏剧吸收的新经验、呈现的独特性。
在舞台呈现上,全剧的元素比较多,包括歌队、钢琴、秦腔乐队、戏曲表演等,存在一些“并置”的问题。“并置”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概念,在这部作品中有所展现。将美声歌队、传统乐队等元素同时“并置”在舞台上,显得缺乏中心。
一部艺术作品,应该主次分明。表演是主要的,目前却不够突出。作为舞台元素之一的歌队,所占的空间却略大。有鉴于此,建议缩小歌队的比重,而把表演空间继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