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小剧场戏剧《家客》“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小剧场戏剧《家客》“一改”修改会专家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23 17: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区分现实与想象两种戏剧场景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原主编、编审):

  这部剧的结构极其独特,此外,三位老师的表演非常精彩,准确、生动、传神、炉火纯青,这是该剧一个最大的亮点。

  此外,我有一个建议。由于这部剧是一种独特的戏剧结构,为了让观众看明白看清楚,建议创作者对全剧结构做一个加工和梳理,区分出真实场景和想象中的场景,让观众更容易看懂、看得更加清晰。我建议每次弹吉他开始前,讲一句话,比如,“1976年马时途回来了”“1976年马时途回来了又走了”。

  精心打磨剧目细节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小剧场戏剧《家客》充分体现出话剧艺术的魅力,可以作为院团的保留剧目经常演出。整部剧通过人生的错位,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同时,三位主演的表演精彩至极。

  在剧目的细节方面,有几个小建议。首先,剧中马时途从《新民晚报》得到莫桑晚上学和结婚的消息,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太可能的。当时,这种私人信息在媒体上是很难见到的。因此,这个细节可以再进行推敲,改为通过别的渠道获取。第二,剧中的“40年之后”,是2016年,但莫桑晚手里使用的电话还是老式的听筒电话,这个和时代不太符合,剧中的道具应该更现代一些。

  戏剧风格质朴简约 篇幅长短可再均衡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小剧场戏剧《家客》结构精致、衔接巧妙,三幕戏展示了三种生活状态、三种可能,三种选择、三种人物命运关系,虽然外部戏剧结构是假定的,但每一幕戏内部的剧情细节又具有生活的真实,耐人寻味,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设置引人深思。导演很好地把握话剧的风格,处理得质朴、简约、内敛、细腻。三位老演员表演松驰、准确、收放自如,特别是他们表演过程中的一些即兴交流,闪现着表演的火花,很见功力。

  然而,三幕结构代表了三种“如果”或者是三种“可能”,但是第二幕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会给人一种第二幕才是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篇幅差异带给观众的一个误导。因此,我建议如果编剧想展现三种可能,应该在三幕篇幅的长短上进行均衡。

  平实表演氤氲出人生百味

  蔡体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原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三个人的故事,但它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演员表演得很生活、很真实,把观众完全带到剧情之中。但是,我认为这部剧还可以更生活一点,有些剧情的处理还可以适当尖锐一点,现在还是比较温和。

  这部剧给我一个很深的感受,话剧演员的性格、经历与其扮演角色的匹配度直接影响着作品呈现的效果。《家客》中的三个人物与三位表演者的生活经历十分贴近,表演者在把握历史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表演细腻,让人很感动。

  一部有望攀登艺术“高峰”的话剧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家客》这部作品是难得一见的一出好戏。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取向都很好,思想深刻,语言精练,节奏适中,人物关系处理得十分精准,人物内心充实。该剧曾编写了九稿,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就是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设计俱佳。

  当然,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部剧的台词很棒,生动而感人。但有个别台词听不清楚,我建议在音响上下些功夫,这样既能展现出规定情境下的台词,也能让观众听清楚剧情内容。

  乐队与舞美稍显不和谐

  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谈到荒诞与现实的问题,《家客》这部剧就正好体现了一些荒诞,但荒诞里的现实又是如此真实,进而引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我认为,这正是这部剧最大的魅力。

  我表达一个比较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乐队和歌者破坏了剧中既荒诞又现实的场景——歌者在舞台上演唱,上下台较为随意,同时乐队演员、歌者的气质与三位主演有一定差距,画面显得并不和谐。舞台美术设计方面,有些动作略感奇怪。比如两位演员唱英文歌的桥段,看似是展现了平淡的生活,却让观众联想无穷,这种感觉是与这部剧的气质相一致的。但是,剧中存在一些并不符合剧情的动作,建议进行调整。

  叙事逻辑上可以更加清晰

  冯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家客》这个名字跟这部剧很契合,两个丈夫就是家人与客人之间的转换,女主人就像是生活的主人,但其实所有人又都是生活的客人,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家是永久的,而客是临时的、偶然的,是不会久留的,是不属于这里的。

  我想在整部剧的结构衔接方面提些建议。现在的叙事角度,到底是作者的遐想还是莫桑晚的遐想,这一点可以再去聚焦斟酌,理清这一点后,本剧的叙事逻辑可能会更加清晰。我认为,导演十分重视该剧的剧本,也尊重这个剧本现在的特点——尊重了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但是有些地方建议深入刻画。

  从更大众的视角去演绎故事

  刘远(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

  话剧《家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缓缓地叙述了生活里的琐事,看似不经意的戏剧处理却深深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然而,目前本剧的节奏有些平缓,有些地方稍显啰嗦。我是一名演员,会经常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如何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希望话剧可以走进更多观众的心里。我建议,话剧中体现小资情调的东西应该再少一些,让我们的戏剧能被更多的老百姓接受,这样或许更有利于话剧的传承和传播。

  精彩细节令人拍案叫绝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这个剧的叙事结构采用了非常现代先锋的做法,很多细节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比如,一个退休多年的副局长口袋里还有以前办公室的钥匙,绝;一个爱慕女主角的男人居然40年在外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把她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整理出一本简报,妙。

  说下我对该剧的建议。第一个是逻辑层面,第二幕莫桑晚见到意外归来的马时途,这时的人物的反应不对。两人40年不曾谋面,第一反应是要问“你这40年都干什么去了”,而不是“他的到来会对我的家庭造成什么伤害”,这才是一个正常思维下的追问。第二个是思想层面,建议通过这个剧表达主人公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过去的认知和感悟,建议创作者应在这方面继续打磨,深入挖掘。

  鲜活灵动的形象,深入浅出的哲思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家客》是一台没有烟火气的生活哲理剧,简简单单的生活,实实在在的人生,飘忽不定的命运,深入浅出的哲思,个性鲜明的人物,鲜活灵动的形象,平淡不惊中的感叹,记忆反思中的追寻,让人印象深刻。

  我有两个小建议。第一,马时途在见到他的前妻莫桑晚之后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我建议台词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设计,起到思考人物的内心的作用。

  第二,剧中始终都有一句话,1976年马时途从唐山回到了上海。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能回到上海吗?这个究竟是荒诞戏剧所应该有的情节,还是有一些情理上的疏漏,对此,我没有跟编剧进行过讨论,希望这个疑问可以供创作者思考。

  一次现实主义的突破性探索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家客》之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编剧和导演以及主演他们对生活的解释,是用“四维”的方式解释的。话剧中的人物,好比是四面镜子相互照应,把现实生活照得非常得广阔,一个家庭三个人形成了四个组合,这四个组合又延伸为所有上海人的生活,这就是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奥妙。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具有突破性成功的一次探索,改变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角度,对生活的反应角度,对生活的触摸角度。这出戏特别关照了观众的心理,剧中的猜测与联想正是普通大众想要追求的,应当说,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部作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中秋】品尝中秋之韵,更显历久弥新

  • 【网络中国节•中秋】亘古不变中秋月 清风明月照我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