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现实与想象两种戏剧场景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原主编、编审):
这部剧的结构极其独特,此外,三位老师的表演非常精彩,准确、生动、传神、炉火纯青,这是该剧一个最大的亮点。
此外,我有一个建议。由于这部剧是一种独特的戏剧结构,为了让观众看明白看清楚,建议创作者对全剧结构做一个加工和梳理,区分出真实场景和想象中的场景,让观众更容易看懂、看得更加清晰。我建议每次弹吉他开始前,讲一句话,比如,“1976年马时途回来了”“1976年马时途回来了又走了”。
精心打磨剧目细节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小剧场戏剧《家客》充分体现出话剧艺术的魅力,可以作为院团的保留剧目经常演出。整部剧通过人生的错位,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同时,三位主演的表演精彩至极。
在剧目的细节方面,有几个小建议。首先,剧中马时途从《新民晚报》得到莫桑晚上学和结婚的消息,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太可能的。当时,这种私人信息在媒体上是很难见到的。因此,这个细节可以再进行推敲,改为通过别的渠道获取。第二,剧中的“40年之后”,是2016年,但莫桑晚手里使用的电话还是老式的听筒电话,这个和时代不太符合,剧中的道具应该更现代一些。
戏剧风格质朴简约 篇幅长短可再均衡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小剧场戏剧《家客》结构精致、衔接巧妙,三幕戏展示了三种生活状态、三种可能,三种选择、三种人物命运关系,虽然外部戏剧结构是假定的,但每一幕戏内部的剧情细节又具有生活的真实,耐人寻味,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设置引人深思。导演很好地把握话剧的风格,处理得质朴、简约、内敛、细腻。三位老演员表演松驰、准确、收放自如,特别是他们表演过程中的一些即兴交流,闪现着表演的火花,很见功力。
然而,三幕结构代表了三种“如果”或者是三种“可能”,但是第二幕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会给人一种第二幕才是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篇幅差异带给观众的一个误导。因此,我建议如果编剧想展现三种可能,应该在三幕篇幅的长短上进行均衡。
平实表演氤氲出人生百味
蔡体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原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部剧虽然讲述的是三个人的故事,但它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演员表演得很生活、很真实,把观众完全带到剧情之中。但是,我认为这部剧还可以更生活一点,有些剧情的处理还可以适当尖锐一点,现在还是比较温和。
这部剧给我一个很深的感受,话剧演员的性格、经历与其扮演角色的匹配度直接影响着作品呈现的效果。《家客》中的三个人物与三位表演者的生活经历十分贴近,表演者在把握历史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表演细腻,让人很感动。
一部有望攀登艺术“高峰”的话剧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家客》这部作品是难得一见的一出好戏。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取向都很好,思想深刻,语言精练,节奏适中,人物关系处理得十分精准,人物内心充实。该剧曾编写了九稿,我对这部剧的评价就是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设计俱佳。
当然,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部剧的台词很棒,生动而感人。但有个别台词听不清楚,我建议在音响上下些功夫,这样既能展现出规定情境下的台词,也能让观众听清楚剧情内容。
乐队与舞美稍显不和谐
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谈到荒诞与现实的问题,《家客》这部剧就正好体现了一些荒诞,但荒诞里的现实又是如此真实,进而引发观众的联想与思考。我认为,这正是这部剧最大的魅力。
我表达一个比较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乐队和歌者破坏了剧中既荒诞又现实的场景——歌者在舞台上演唱,上下台较为随意,同时乐队演员、歌者的气质与三位主演有一定差距,画面显得并不和谐。舞台美术设计方面,有些动作略感奇怪。比如两位演员唱英文歌的桥段,看似是展现了平淡的生活,却让观众联想无穷,这种感觉是与这部剧的气质相一致的。但是,剧中存在一些并不符合剧情的动作,建议进行调整。
叙事逻辑上可以更加清晰
冯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家客》这个名字跟这部剧很契合,两个丈夫就是家人与客人之间的转换,女主人就像是生活的主人,但其实所有人又都是生活的客人,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家是永久的,而客是临时的、偶然的,是不会久留的,是不属于这里的。
我想在整部剧的结构衔接方面提些建议。现在的叙事角度,到底是作者的遐想还是莫桑晚的遐想,这一点可以再去聚焦斟酌,理清这一点后,本剧的叙事逻辑可能会更加清晰。我认为,导演十分重视该剧的剧本,也尊重这个剧本现在的特点——尊重了它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但是有些地方建议深入刻画。
从更大众的视角去演绎故事
刘远(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
话剧《家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是缓缓地叙述了生活里的琐事,看似不经意的戏剧处理却深深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然而,目前本剧的节奏有些平缓,有些地方稍显啰嗦。我是一名演员,会经常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如何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希望话剧可以走进更多观众的心里。我建议,话剧中体现小资情调的东西应该再少一些,让我们的戏剧能被更多的老百姓接受,这样或许更有利于话剧的传承和传播。
精彩细节令人拍案叫绝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这个剧的叙事结构采用了非常现代先锋的做法,很多细节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比如,一个退休多年的副局长口袋里还有以前办公室的钥匙,绝;一个爱慕女主角的男人居然40年在外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把她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整理出一本简报,妙。
说下我对该剧的建议。第一个是逻辑层面,第二幕莫桑晚见到意外归来的马时途,这时的人物的反应不对。两人40年不曾谋面,第一反应是要问“你这40年都干什么去了”,而不是“他的到来会对我的家庭造成什么伤害”,这才是一个正常思维下的追问。第二个是思想层面,建议通过这个剧表达主人公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过去的认知和感悟,建议创作者应在这方面继续打磨,深入挖掘。
鲜活灵动的形象,深入浅出的哲思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家客》是一台没有烟火气的生活哲理剧,简简单单的生活,实实在在的人生,飘忽不定的命运,深入浅出的哲思,个性鲜明的人物,鲜活灵动的形象,平淡不惊中的感叹,记忆反思中的追寻,让人印象深刻。
我有两个小建议。第一,马时途在见到他的前妻莫桑晚之后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我建议台词要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设计,起到思考人物的内心的作用。
第二,剧中始终都有一句话,1976年马时途从唐山回到了上海。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能回到上海吗?这个究竟是荒诞戏剧所应该有的情节,还是有一些情理上的疏漏,对此,我没有跟编剧进行过讨论,希望这个疑问可以供创作者思考。
一次现实主义的突破性探索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家客》之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编剧和导演以及主演他们对生活的解释,是用“四维”的方式解释的。话剧中的人物,好比是四面镜子相互照应,把现实生活照得非常得广阔,一个家庭三个人形成了四个组合,这四个组合又延伸为所有上海人的生活,这就是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奥妙。
这是现实主义题材具有突破性成功的一次探索,改变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角度,对生活的反应角度,对生活的触摸角度。这出戏特别关照了观众的心理,剧中的猜测与联想正是普通大众想要追求的,应当说,这是一部编剧、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