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新颖舞美古典,戏剧性还需增强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编审):
八大山人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画家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故事很有戏剧性、传奇性,这在中国文化名人当中并不多见。本剧的叙述方式新颖,兼具说明性、叙述性、解释性,采用了多视角叙述,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学风格。全剧从舞台样式到舞美设计,都散发着写意、自由、灵活的美学精神,与人物、题材等结合得非常紧密。
八大山人的自述贯穿全剧,登场人物的插叙围绕中心人物展开,这样的设置给剧本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省了大量入戏出戏的过程,直接进入到关键情节。
美中不足的是,本剧的戏剧性略显不足。一些泪点、情点或是笑点,可以再多展开一些;演员在表演时,情感力量不够,人物的层次感处理得不够丰富,另外,剧中有些台词的读音不准,这虽然是个小问题,但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
布景留白暗合传统画技,人物形象仍需丰富
蔡体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原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从向年轻人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话剧《哭之笑之》可圈可点,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剧很好地结合中西方艺术风貌,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布景简单明了,其中,画面的留白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追求不谋而合。过去,舞台设计过分讲究包装,塞得太满。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舞美设计符合当下的审美,更加贴近观众,作品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在这一方面,《哭之笑之》已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舞台上基本上没有其他女主角,因此,建议绿娘的形象可以再丰富些,这样可看性会更强。此外,舞台的线条可以做一些变化,对舞台板块的色彩进行一些微调。
强化个人艺术风格,重点情节还需增加笔墨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这部剧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题材,挖掘文化名人的思想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创作思路是特别值得鼓励的。
我希望该剧在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有更高的追求,在美学、导演手法等方面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我认为全剧有几个重点可以再加重笔墨。一是加强八大山人与绿娘的情感描写,强调八大山人对情感的专一,对爱情的苦苦追求。另外是八大山人的人生追求,包括编写地方志,出家后还俗又入道,最后半疯半癫孤苦中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目前,剧中这几个点是清楚的,但是从逻辑关系上,几个点的叙述还不到位。
群戏还需加强角色的个性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在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部充满雅趣、灵动、文人风格的艺术作品,但我认为这部剧的悲凉感还不够。剧中有笑、苦笑,但最后呈现出的是哭笑兼而有之,先哭后笑,或是先笑后哭等段落略显不足,导致剧情发展过快。其次,在展现非主要演员时,还需要体现出每个人物的个性,现在人物间有一些雷同。还有,演员在说台词时语速偏快,希望演员能在清晰地传达语意的同时,尽量体现出丰富的语调变化。此外,建议由一位演员来饰演绿娘和丑娘两个角色,这样情感张力会更大一些。最后,这是一部古装戏,胸麦的佩戴位置还要再斟酌。
诗画并重雅趣盎然,化妆运光还需打磨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话剧《哭之笑之》的舞台设计如同一幅国画,非常美丽,昆曲的运用也提升了整部剧的观赏性。总体体现出一个“雅”字。同时,剧中运用了很多传统诗词,一边看戏一边欣赏诗词,有一种满足感。人物塑造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尤其是八大山人这一角色,演员的表演很质朴,对人物的内心理解到位,表达也很准确。创作者设计了很多细节,尤其是大段台词,写得生动,处理巧妙,念得准确,很有激情。
下面我想提几点意见和建议。首先,演员的妆容不够精细、讲究,尤其是头套,容易让观众出戏。其次,光的运用也需要细化。再次,演员的诗词念白可以再口语化一些,这方面要演员再下点工夫,仔细琢磨研究一下。另外,我建议对剧中八大山人的画作增加一些讲解,如画作的结构、色调,用通俗、自然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是群众演员没有完全融入作品之中,对角色的身份与经历等方面诠释得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改进。
舞台风格充满绘画感,剧本还需要再丰富
冯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从剧本来看,本剧属于文人戏风格,很像一幅传统的文人画。但是,该剧的绘画感强过了戏剧空间感,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空间感的表达。用画作作为舞美主体,超出了戏剧本身,使得表现感更为突出。
剧本目前有点过于精炼,可以适当再做延展。演员在塑造人物时,需更进一步贴近人物,比如饰演老年八大山人的演员,造型和体态方面比较接近,但声音感觉有点年轻。此外,剧中的有些表演风格类似于国画的“枯笔”,但我建议在处理这些地方时,可以更柔润一些,希望能再斟酌一下。
叙述体系完整改编效果出色,情节与主角心理仍需丰富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戏剧艺术是流动的、不断前进的,而画家的作品是凝固的、一瞬间的艺术。要将八大山人一生中的无数个瞬间幻化成一场流动的戏剧艺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舞台叙述体系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这部剧来看,舞台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幅国画,并且是有朱耷画风的国画。这样的艺术尝试不仅仅是大胆,更是出于对艺术与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
朱耷命运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娘”的出现,还需要再做设计,仔细设想一下绿娘是怎么认识朱耷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什么;朱耷在朱门大院里面、在王府里面是如何热爱艺术的,他的梦想是什么。
无论命运多么艰难,朱耷始终不变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绘画的热爱,然而,这点剧中没有表述清楚。热爱自然是朱耷成功的根本,还需要继续把主人公塑造得更加光彩,更加丰满。
全剧有一种古典美感,还要把握叙事分寸
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本剧有一种古典的美感,有编导对古代文人的理想和苦恼的思考,加上好的舞台样式与叙事方式,为本剧成为一部经典艺术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多重叙事方式容易影响观众观赏的流畅度,还需进一步把握分寸。接下来,主创团队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剧中增加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量。另外,小偷这条线的功能性还要再延伸,不能让观众的观感一直停留在形式上面。
手法上东西结合古今并取,主题立意还可再凝练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该剧对于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话剧是一个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剧中的台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契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剧中吸纳了传统戏曲中的许多表演手法,如自报家门、跳进跳出等等。该剧对于西方现代先锋艺术的表现手法也有娴熟地运用,如时空叠加、时空交错、时空穿越等,实现了言情叙事表情达意的自由。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八大山人的人物形象,对此,演员功不可没。演员们对于古代文人的傲骨、自信、放浪以及八大山人复杂的酸楚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立体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剧的情节设置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朱耷去浙江编修临安县志这一段内容就处理得很好。编剧选取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段落,这体现了编剧的智慧。
剧中引用了大量诗词,我建议做一下精选,并做适当的解释。另外,本剧还可以再多关照现实,进一步深入挖掘、凝练主题立意。
审美追求独特具有诗意,主角形象再打磨提升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话剧《哭之笑之》是有独特艺术审美追求的一部戏,内容丰富而有厚度。用叙述体现戏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情怀、感情复杂的画家,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的创作手法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转变与提高,很流畅的运用了叙述体手法,使这部剧流畅、明快,同时兼具一种诗意的美感。
但是,该剧对人物的塑造、人物情感的表达还不够。朱耷的性格和他的画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剧中在处理人物的形象时,处理得过于冷静。我建议要进一步揣摩人物的性格。
此外,剧中小偷这一角色应该有一个变化。应当好好利用最后的结尾部分。既然这个人出现时是一个梁上君子,到最后他应该有一个转变,而他的转变不仅增加的人物的层次性,也可以给观众以启示。
主角形象体现家国情怀,结尾安排还需斟酌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话剧《哭之笑之》很有文化含量,特别是八大山人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八大山人重见绿娘那场戏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朱耷重复绿娘过去的一些语言,绿娘竟然毫无感觉,与之前的剧情很难接续。最后,这个人物可能是绿娘,也可能不是,属于开放式结尾。从我个人观剧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绿娘,感觉情感就没有了着落。八大山人出家和绿娘的关系,是这部剧特别重要的两个“扣子”,这样的安排给人物的命运增加了更多的变数。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