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青铜 烁烁其华
——访青年艺术家王岩
作为版画家族中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画种,铜版画的个性魅力在于醇郁的气氛与意境。独特金属材质折射出的美感,时而冷静理智、时而热烈而富有激情。从早期的干刻、蚀刻、飞尘、美柔汀、刮刻到今天多种多样成熟的技法,这一过程集结了无数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铜版画主要以变化多样的线条、黑白对比、光影的自主性等细微的表现力来展现丰富的艺术语言,同时还强烈地体现出画家自身的感受与热情。
时间可以带来各种出其不意的变化,比如铜版画经过反复腐蚀,呈现出复古的质感,这是铜版画的特有语言。15年,50位模特,十年的岁月痕迹……所有的一切被并置在一百多幅画中,这组铜版画作品,被命名为《时间的表情》。这些透视着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作品,体现着我们对于时光和生命的肃然与敬畏。青年艺术工作者王岩静默地观察着这一切,并以铜版画的形式定格下这些细微的变化。他说,“这就是时间,凝固在版画中的表情。”2019年,该作品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工作者王岩
版画《时间的表情》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王岩:《时间的表情》是一组跨越了15年时间的系列肖像铜版画作品,它呈现了人物15年间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我以身边朋友为绘画素材,研究铜版画技法。到2007年,已记录了50多位朋友。2016年,我得知几位朋友的变故,再次看到这些画作,心境几经变化。于是萌生再次以他们为模特的想法,创作目的也由原来的技法研究转为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
创作《时间的表情》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王岩:时隔15年,再想找回当初的那些人,再为他们作一次画,本就是一件意义非凡且极其难忘的事情。以“人”为创作对象,必然会在发掘其闪光点的过程中发现独特的美,而留下深刻的记忆。以《时间的表情》中《工作狂》为例,画中的人物是我的前同事,留着长长的胡子,四十岁的年纪看着却像是年过古稀。脑海中记忆最深刻的画面,是那张衬着朝霞发着光的脸,以及微笑中透露出的从容。这也是《工作狂》的灵感来源。
2005年,一次单位组织春游,湖边钓鱼时,因收获甚微,大家陆陆续续收杆,唯独他兴味盎然。我劝他去别处,他则坚定地说:“半夜一两点肯定能钓到鱼。”我不相信他能钓一整晚的鱼,于是,受到好奇心驱使,第二天凌晨天微亮,我便去了湖边。他果然在,还是昨天那张带着微笑的自信脸庞,旁边的鱼篓里已经装满了鱼。《时间的表情》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瞬间,我用画作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它们是我内心的财富,给予过我无限的力量。
《时间的表情》系列之《工作狂》 版画 500mm×350mm 2018
《时间的表情》这一作品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什么?
王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肖像为题材的铜版画十分少见。当时,我在创作铜版画时,以腐蚀技法为主,但是,这样的技法难以表现出人物皮肤的质感。我当时遍寻资料,没有找到可借鉴的范例和经验。2005年,读研究生期间,我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反复实验,最终找到了能够更好展现人物肖像的铜版画技法。
先用蚀刻线条打底,制作肖像的暗部,再用细点飞尘制作亮部,使用粗点飞尘打造人物皮肤质感,过程中需要注意细化层次,使得人物画面更加饱满,具有精细感。最后再用砂纸和刮刀调整亮部和整体的关系,运用色调明暗度呈现人物的局部特征。这些做法如今已经是通用技法,但当时于我个人而言,已是不小的创新和突破。将同一模特前后两幅肖像作品并置,《时间的表情》系列作品不仅记录了时间对人物容颜的改变,也记录了时代的发展,记录了15年间生活对我的磨砺以及我对艺术认知的变化。
《时间的表情》之《中年学者》 版画 500mm×350mm 2018
创作《时间的表情》这一作品带来什么样的艺术感悟?
王岩:艺常新,技无穷。技与艺的相辅相成,在版画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得尤为深刻。十五年前创作《时间的表情》是为了解决在铜版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感悟,才支撑我将这一系列作品延续至今。
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逝,且一去不复返。时间是无穷的,也是渺小的,小到我们能听到它滴答的声音。时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赐予世间万物,但在让人拥有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将它夺走,在人们身上留下岁月的痕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时间的表情》历时15年,让我更加明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能一直坚持版画创作,是因为我挚爱着生活。
对于青年艺术创作而言,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有着哪些意义?
王岩:从事艺术事业的青年工作者,面对艺术理想与现实生活时,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有些人甚至放弃了理想。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使我们可以更专心地投身艺术创作,尽善尽美地完成作品。并且,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的申报机制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青年艺术工作者创作水准的提高,使广大青年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的高质量作品。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