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式微
提起描写人性的经典之作,莫泊桑的《羊脂球》一定榜上有名。
作为学生成长必读的经典之作,《羊脂球》绝对是一本让人陌生不起来的书,同时它也是莫泊桑的成名之作。《羊脂球》的经典在于对人性的展开,让人读来浑身战栗,愤怒不已,却深感无能为力。
1879年,在作家左拉的梅塘别墅中,包括左拉、莫泊桑在内的六位作家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各自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集结出版,题为《梅塘之夜》。其中莫泊桑所著便是《羊脂球》,也是六篇小说中最受推崇的一篇,莫泊桑因此名声大噪,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羊脂球》的故事并不复杂。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十名法国人同乘一辆马车前往港口逃难。马车上有贵族、商人、修女、政客等,最没地位的便是妓女羊脂球,她一度遭受车上所谓“高尚人士”的白眼。马车在一家客栈受阻,客栈内的普鲁士军官要求羊脂球与他过夜才肯放行,羊脂球出于爱国之心拒绝这一要求,但迫于同行的“高贵人士”伎俩而同意,最终却遭到一车人的污蔑与轻视。
故事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率先对普宣战,但接连败北。1870年夏天,莫泊桑曾应征入伍参与了普法战争,因此对战争中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法国军队的懦弱深有体会。《羊脂球》一文中,他将焦点集中在逃难的法国人身上,描写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虚伪恶劣的法国上层社会面貌暴露无遗。
《羊脂球》能使莫泊桑从无名小卒到名声大噪,足见其魅力。小说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每个人物的描写皆十分生动,就像《最后的晚餐》围绕在耶稣身边的十二门徒,各怀鬼胎,形象饱满。
逃难的马车上三对夫妻,分别是葡萄酒批发商卢瓦佐夫妇、省议会议员卡雷·拉玛东先生和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和他的夫人。这三对夫妻刚好代表上层社会富裕的商人、政客和贵族们。伯爵夫人旁边坐着两位修女,念着圣经,一副悲天悯人模样;修女对面是羊脂球和民主党人士科尔尼代,科尔尼代是爱喝酒的败家之人,虚假的革命之人。
这群人看似都是有头有脸有地位的人物,但在面对羊脂球时,却都暴露出了虚伪的本性。商人卢瓦佐、议员卡雷·拉玛东和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得知羊脂球不同意普鲁士人的要求时,便开始心生不满,并逐渐将一切归咎于羊脂球,认为她阻碍了一车人的逃亡。此时,在逃亡面前,爱国之情化为乌有,羊脂球成为了一个应该牺牲自我换取利益的符号。在这三人的诡计面前,他们的妻子充当了重要的助推者,以一种女人更懂女人的心态,用一种更为柔和的方式劝羊脂球牺牲自己,“一直到夜饭为止,那些贵妇人都高高兴兴对她显出和蔼的神情,目的就是除了向她劝告以外再增加她的信任心和服从性。”
民主党人科尔尼代,是一个十足的革命骗子。他沉迷羊脂球的美貌,想与她过夜却被拒绝,因此当他知道普鲁士人想与羊脂球过夜时十分愤怒,但面对迫切劝服羊脂球的其他人,他不敢表达异议,懦弱让他保持沉默。
修女母女则代表了大众眼中整日祈祷,自认纯洁的一类人,但在劝说羊脂球服从普鲁士人这件事上,她们也没有落下,甚至用上帝的语言来哄骗这个善良的女人。“您认定上帝容许一切方法,而在动机纯洁的时候上帝是原谅的?”“谁能够怀疑这一层,夫人?一个在自己认为可以谴责的行为,每每由于使它感受的思想而变成值得称赞的。”
如果故事到羊脂球的服从戛然而止了,那它也许就不会成为这样的经典之作了。羊脂球同普鲁士人过夜,马车重新踏上逃亡之路后,马车上的人又回到最初的状态——拒绝同羊脂球扯上任何联系,似乎怕败坏自己的好名声,似乎羊脂球的妥协不是他们的主意,似乎只有羊脂球是那个肮脏而耻辱的。就连热切沉迷羊脂球美貌的科尔尼代,也默契地选择了与她保持距离。
在这样一副群像中,只有羊脂球才是那个真正有气节的人,当所有人都在一个妓女对比下,人性黯然失色,也就成为了上流社会无法言说的耻辱。但这也正是普法战争时代,法国上层社会的真实状况。
妓女不是衡量品格的词汇,可惜“上层之人”永远不懂。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小人物的无奈却看不见破解之道。(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