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8-11 13:29

  作者:黄 牙

  陈佩斯导演的电影《戏台》上映后广受好评。无论是话剧版还是电影版《戏台》,故事核心并无二致。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

电影《戏台》剧照

  在表现形式上,电影突破了舞台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表演区的后台,而是将视点扩展到整个德祥戏院、北京城,乃至军阀混战的社会大环境,这是电影的显著优势。但与此同时,电影也失去了话剧特有的观演互动体验。犹记得话剧《戏台》现场,陈佩斯登台时观众起立致敬的场面,以及落幕致谢时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演员既承载着角色,也闪耀着自身的艺术生命。这种直接的、充满温度的互动,在电影院里几乎难以复现。相较于剧院观众的热情迸发,影院观众往往更显冷静,在观影过程中能更深入地思考喜剧中的荒诞与讽刺。然而,这些主题,自话剧首演便已引发关注,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因此本文试图更进一步,或换一个视角,探讨电影《戏台》故事中蕴含的关于艺术立场的问题。

  普遍认为,《戏台》的故事揭示了权力与艺术尊严或艺术信仰的紧张关系:在蛮横的权利面前,一切事物似乎都难逃屈服的命运。这确实令人感觉难受,但影片中的权力并没有真正介入到艺术理解的深层逻辑。其特殊性在于,拥有权力的军阀洪大帅的“艺术偏好”,恰好与剧中的主要人物(如班主侯喜亭、名角金啸天、凤小桐及票友刘八爷等)对京剧《霸王别姬》的理解——一种被他们奉为圭臬的艺术方式——发生了激烈碰撞。于是,权力动用强力来扭曲乃至践踏在侯喜亭等艺术家眼中“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这里自然存在讽刺与反感。但我们需要厘清的是,侯喜亭等艺术家们所反感的,绝非权力本身,而是权力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一种被他们认为另类或低级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戏台》中实际存在着两种艺术信仰的对抗:一种是侯喜亭、金啸天、凤小桐等人为代表所坚守的传统艺术信仰;另一种则是以洪大帅所推崇的大嗓门的唱法。笔者认为,这两种艺术信仰指向了两种艺术取向,即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

  艺术活动,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常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欣赏这些艺术,通常需要特定的知识储备和经济基础,而要加入其中更非易事。《戏台》里那些名角的唱腔念白都别具一格,不经过严苛的训练显然难以企及,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技艺的高低,而在于剧中的精英阶层(包括演员侯喜亭、金啸天,及贵族观众刘八爷等)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排斥。他们把自身信奉的艺术奉为唯一正宗,视其他形式(如大嗓门的落子戏唱法、洪大帅的欣赏趣味等)皆为“下品”,并通过贬斥来巩固自身地位。这种“唯我独尊”的艺术观,深深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

  但影片展现的主要矛盾,并不在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它讽刺的锋芒,更尖锐地指向权力的恣意妄为:权力竟然可以粗暴地将百年传承、千锤百炼的精英艺术,强行扭曲为被侯喜亭们蔑视的“下品”形式。不得不说,尽管《戏台》故事中蕴含着一种对大众艺术的蔑视立场,但它巧妙地将这种立场与观众更加反感、害怕的权力捆绑在一起。因此,观众在观影时,其注意力与批判情绪往往更多地被这种显性的、更具威胁性的权力象征所吸引。精英艺术家们最终为了捍卫艺术信仰,敢于在舞台上直面指向他们的枪口。这种精英艺术与暴虐权力的戏剧性对峙,成为影片最震撼人心的主题,也在客观上使得故事中隐含的那种对大众艺术形式的蔑视立场,相对容易被观众忽略。

  但我们必须承认,《戏台》中被精英阶层所不屑的大众艺术,无论是大嗓门的落子唱法,还是洪大帅基于乡土情感的艺术诉求,其本身并没有“出格”之处,也不应该被蔑视。大嗓门的落子唱法,可能就是大多数戏曲票友的唱法;洪大帅喜欢带有自己乡音的唱腔,以及后来提出修改《霸王别姬》剧本的意图,恰恰折射了大众朴素的审美心理:人们更愿意接受、亲近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更渴望在艺术中寄托对英雄命运的惋惜与美好希冀。正如很多人读完《史记·项羽本纪》之后,为项羽割颈身死而感到惋惜一样。因此,不管是大嗓门的唱法,还是洪大帅的艺术诉求,都承载着真实而广泛的情感,值得被理解而不该被蔑视和嘲笑。

  诚然,侯喜亭们所代表的京剧艺术更精致,是经过历史沉淀、代代相传的艺术瑰宝,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普通大众如大嗓门、六姨太等也会模仿、喜爱、向往甚至膜拜它。与此同时,植根于大众生活的艺术表达同样不应被忽视或贬低。大众艺术源生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拥有更广袤的土壤和更蓬勃的生命力。它代表着普通人对艺术最本真、最直接的喜爱方式,其存在本身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推广价值。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大众艺术不等于低俗艺术。影片中洪大帅的要求、大嗓门的表演,都没有传播消极思想或使用低俗语言。但影片也通过一个精妙的讽刺,隐晦地警示大众艺术滑向低俗化的潜在风险——大嗓门和洪大帅在艺术审美标准上的模糊性,未能清晰地把握何为纯粹的艺术表达。而现实中充斥荧屏的某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微短剧,恰恰证明了当大众艺术失去对艺术品质的坚守、一味迎合低端趣味时,就容易滑向空洞化、庸俗化的境地。这提示我们,大众艺术应时刻保持警醒与自省,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在此过程中,向精英艺术汲取养分,是必要的途径。反观精英艺术,其责任在于引领、提升大众艺术的普遍水平,而非因此沾沾自喜、居高临下、故步自封,更不该将大众艺术视为蔑视和嘲笑的对象。

  精英艺术家们应该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从骨子里剔除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无异于一场“刮骨疗伤”。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扎根大众立场,在真诚地向大众学习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指导大众艺术走向更健康、更高水平的发展。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两者本应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相成就的关系。在温暖彼此的同时,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共同服务于更广大的人群。

  当然,电影《戏台》本身绝非那种曲高和寡的精英电影,也并非那种高高凌驾于广大观众之上的说教之作。它是一部制作精良、雅俗共赏的好看的大众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也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系衡水学院副教授)

 

  《戏台》: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话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你行!你上!》:叙事失衡下的“中国故事”表达困境

  • 《她的生存之道》:人设亮眼、叙事失败的类型大杂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