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兼古今 云锦自天成
——访青年艺术家林海录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织造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东晋朝廷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的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一直以来都是皇家御用的丝制品。
美若天上云霞的云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而青年艺术家林海录的苦心孤诣,让古老的云锦工艺实现了创新与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我们共同探寻,《云锦》系列服装的诞生始末。
可以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艺术领域和理念吗?
林海录:我在南京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期间主修服装面料、服装设计、当代艺术,同时也是一名实验师。“时刻在实验的道路上检验所学”一直以来是我艺术创作的态度,意思是不停的否定自己,破位自己的观念,让自身处于不断进取之中。
您创作《云锦》系列服装的契机是什么?
林海录:我一直对云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被其鲜亮外表和不菲价格所震撼,到后来被其历史、文化及其复杂织造工艺所折服,我对云锦的研究愈发痴迷。结合自己所学专业,2012年,我就开始做相关方面的艺术尝试,大量查阅旧有资料,从其中借鉴艺术灵感。
林海录近照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深切地感受到,云锦织造作为久经时光考验而流传至今的工艺,在新的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06年,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我进修期间主攻现代前卫艺术,我希望在我熟悉的专业领域,通过自己的方式,在吸收传统技艺的养料的基础上,用现代科技和前卫的表现方法来再现自己心目中那美若九天云霞的云锦。以此为契机,我创作了《云锦》系列服装。
您的《云锦》系列服装创作思路是什么?做了哪些创新呢?
林海录:《云锦》系列服装共有9套,材料上由欧根纱、扣钉组成。我个人对80年代起在西方盛行的解构主义很感兴趣,我认为与纺织品本身的整体结构相比,更应该关注作品的组成单位的特性。为此我将创作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革新肌理面料的制作工艺上。
《云锦》系列服装
至于特色与创新,主要是通过一遍遍的实验,最终探索出了一个面料织造思路,我把它称作面料织造的“立体化”。对此我尝试创新了面料的制作方法,运用激光切割机技术,结合手工扣钉,按照一定距离将其错位连接,便再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蜂巢”肌理面料。这种面料在实验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延伸性和适用性,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系列与以往不尽相同的《云锦》系列服装。
您在创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林海录: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新面料织造完全是手工完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9套服装,其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我在这一过程中也收获良多,随着整个作品创作的深入,我愈发地认识到自己对云锦及其织造工艺的研究的不足,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以及超强的耐力。这些认识都化作我创作的动力和指引,一切的苦心孤诣都是物有所值的。
尤其要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社会了解和检验艺术家本人及其艺术创作方向,更好的引导和激励青年艺术家们积极投身于中国优秀文化传播与建设。
云锦纺织工艺早已成为我艺术生命中所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我始终坚信,传统的技艺不会过时。云锦就像时间酿成的一坛美酒,在岁月中越发醇厚,历久弥新。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