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学术中的青年力量
——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2019年学术年会暨新锐学者论坛在京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 张义文)青年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一步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承办的“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2019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电影学派新锐学者论坛”于2019年9月27日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
论坛开幕式现场
侯光明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侯光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中国当前正处于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都是有效促进电影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式,希望各位新锐学者能贡献自己的智慧,对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建言献策,发表真知灼见,为新形势下电影研究、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本届论坛分为四个分论坛。论坛一的主题为“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研究”,学者们分别从区域、翻译、作品、媒介、文化、短片等方面展开研讨。本场会议由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主持、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发言者所做的研究,并分享了他对每篇文章的看法,认为中国电影的学术未来在青年,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在批判中完成的,学术研究应该具体、聚焦,同时还要有方法论的意义、理论性的拓展。
论坛二的主题为“中国电影学派关键概念研究”,学者们分别从缓慢、五色、崇高、意境、留白、文人电影等概念展开研讨。本场会议由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主持、点评,他认为对关键概念的梳理是跳脱出西方的理论话语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必由路径。他充分认可发言者从电影的叙事风格寻找理论支点的勇气与创新意识,也提出了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
部分论坛现场
论坛三的主题为“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美学研究”,学者们分别从第五代、韩尚义、朱石麟,《秋实》《刺客聂隐娘》《一江春水向东流》《西游记》等具体影人、作品展开研讨。本场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主持、点评。他认为,每个选题都有特别的亮点,同时强调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学者在论述中需要注意逻辑性的问题。
论坛四的主题为“中国电影美学的朔源与洄游”,学者们分别从明星、纪录片、剧作观念、戏曲电影及传播等具体问题展开研讨。本场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主持、点评。胡克教授认为,年轻一代的学者正在崛起,他们拥有特有的学术敏锐性,深入研究的思路、方法、发展势头都给人以很好的启示,预示着中国的学术研究将会越来越好。
论坛的开闭幕式由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主持。他提到,“本次会议为海内外新锐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新锐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为建构中国电影自身民族特色的理论话语,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研究员作了学术总结。他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个学科、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思考,它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对电影发展的途径、模式、前景的认知。学者应该多关注高新技术、新媒体等语境下的中国电影。”
据悉,该论坛自今年3月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青年学者的论文80余篇,经严格评审,入围会议正式发言的论文共25篇,丰富的学术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学术力量的健康发展。(张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