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
——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创作的文化认同
作者: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苏畅
近日热映的国产电影《银河补习班》,关乎亲情、关乎教育,火箭发射的那一段尤其令人感动,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让我想到金耀基在《另类现代性在东亚的兴起》中阐述的:在深层次的意义上,以亚洲的方式来使亚洲现代化,就是追求亚洲的另类现代性,或者说是现代性亚洲化,一种文化复兴正在席卷亚洲。[1]书中还援引一位著名的政治科学家的说法,认为这次复兴体现在不断强调亚洲国家独特的文化认同,以及亚洲国家与西方文化相区分开来的共同特性。[2]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文艺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工作者理应守初心、担使命,用作品去鼓舞人、温暖人,坚守艺术理想,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成果运用作品巡展中,我看到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创作的文化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青年艺术家,为身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骄傲和自豪,亦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这包括: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之美”的理念,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作为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认同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通过创作将其外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弘扬当代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创作以历史使命感,通过现实题材创作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对繁荣发展、和谐共融的美好道路的认同。这些认同显示出国家艺术基金在促进青年艺术衔接文化传统,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开拓中国文化艺术延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之美”的理念,追求艺术思想境界上的“天人合一”和“物我合一”。
这次巡展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选择回归自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接续天人合一的传统和体悟,仍然是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赋予艺术以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去诠释生命在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之美,“虚静”“朴素”“淡然无极”。油画《高原牧歌》,其素材源自甘肃南部藏区,表现捆绑、搬运木柴的劳动场景,人物动静结合,虽然表现的是劳作场景,但画面中呈现出肃穆感、永恒感,远处被拆除的帐篷,说明他们即将迁移到新的草场,两只小牛的点缀,烘托出田园牧歌的诗意效果,使人们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油画《黄土高原·回望》以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长卷呈现,以黄土高原、黄土文化为背景,画面运用浑厚细腻的写实艺术手法,通过对黄土高原最普通、最寻常的北方乡野进行反复细致的描写与刻画,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自然山水观”,借此表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醒与表达,同时也表现了众多生活在都市里的离乡人对故土的怀想与回望。
雕塑作品《树枝雕塑创作——现代木雕探索与延伸》通过对树枝的拆解、截断、重组等手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和运动节律,利用树枝的弯曲、粗、细、长、短的变化以求造型的生动,同时又打破传统木雕的实体感,给人以轻灵、通透的审美感受,作品还把捆绑和编织作为木雕作品里的造型符号,来丰富作品的视觉美感,增加作品的文化含义,以取之自然、浑然天成来表达崇尚天然之美、自然界之美的美学追求。
二
认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通过创作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外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
罗中立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终出路在于,我们有了一个学习消化的过程,然后应该回到我们自身的传统,回到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上,去寻找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符合东方人审美的当代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趋势,很多艺术家开始在这方面去思考实践。”国家艺术基金所资助的作品正是回应了这个大趋势。
(一)梦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品有再现博克文化的,以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精神的博克文化为主题,表达蒙古族博克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宣传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将之汇入中华民族精神风骨之中,以此来表征当代民族精神与中国力量;有着眼于古村落的,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通过对古村落的描绘,让传统村落和民居回归本真,唤醒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以传统彝族日常生产、生活场景为创作内容的,挖掘彝族文化精神内涵,注重体现彝族深邃的民族情结,以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探寻、保留和继承凝聚中国力量;有以仫佬族依饭节的活动场面为创作素材的,将西方现实主义油画的技法同我国的民俗文化结合,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语言,创作出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油画作品,推进了油画的本土化;有描绘西南地区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物的,将中国水墨绘画的特点与水彩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二)用中国元素表达文化认同
以中国特有的艺术来表达对传统的回归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书法作品《宋代散文草书长卷十二品》之《醉翁亭记》以草书再现宋人风雅,引导文人墨客回归书房案头,重新认识长卷书法的静雅、和穆;还有如工艺美术作品《树枝雕塑创作—现代木雕探索与延伸》以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及建筑空间为对象,以纯粹的绘画语言和材料语言表达对其文化身份的确认,木质榫卯结构的古老建筑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学与我们的文化怀乡和探源性思考相触发,这是以朴拙、浑重又特征鲜明的空间秩序重塑一座凝固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建筑,亦是在探索艺术如何在传统之中开出一条通往新时代的创作之路;工艺美术创作《中国风骨》系列作品是在中国传统文人的锡器和代表文人精神风骨的太湖石的基础上重构而成的金属艺术器皿,太湖石与文人锡器所反映的精神内涵,虽源自不同角度,却又相互印证,共同诠释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内敛含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创作《文以载道》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思维逻辑和传统美学思想在中文字库字体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作品以字体创作的方式探索中国文化与艺术意蕴,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亦通过作品完成其对汉字字体新的语言形式和新的视觉探索。
鲁迅先生说,要以新的形、新的色,写出我们当今的世界,而其中仍要有中国向来的灵魂。我们的当代艺术不应该被西方现当代艺术所同化,只追求迥异的视觉冲击或文化批判,而是应该表达当代中国之灵魂。纵观西方现代艺术的百余年发展,无论莫奈,梵高,毕加索还是杜尚,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巅峰,无一不呈现出他们那个时代的当代精神。
三
弘扬当代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创作以历史使命感,通过现实题材创作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表达对繁荣发展、和谐共融的美好道路的认同。
油画作品《轨道上的“一带一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中欧班列抵达杜伊斯堡场站,并以此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与符号,展现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为更多的人了解“一带一路”与“中欧班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版画作品《斑斓新丝路》以大尺幅的油印套色木刻为形式,用绚丽饱满的色彩及独特的木刻版画语言刻画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新景观,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展望未来,表达对繁荣发展、和谐共荣的美好道路的认同。版画作品《海上丝路》在传统刻绘方法上结合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令人耳目一新,在艺术创作与主题表达这两者的结合上找到了契合的平衡点,彰显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与使命担当。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还应该是以全球化的当代文化为背景,以本土化的文化传统为主脉,以传承传统人文精神、沟通中外文化为使命的艺术。这也是我特别欣赏水彩组画《丝路琵琶梦》的原因。作品通过琵琶这一视觉形象与不同历史时空中的文化景观交叠呈现,展现出琵琶自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中华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视觉形象与文化符号的演进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对琵琶发展历程的描绘,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融汇到自身文脉中的巨大能力。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离不开广大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传播。青年艺术家是活跃在艺术创作一线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在有生力量。他们要具有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要拥有守住中国文化根基的强烈意识,要有吸收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并将其融汇到自身文脉中的能力,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放眼世界所需要具有的自信心与包容性。(苏畅)
注:[1]金耀基著,《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2016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