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的自觉过程,需要有扎实铺垫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忠于原著又有新的拓展,较好地体现了地域特色。剧中古老乐种、西洋歌队的使用,为秦腔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新思考,也提供了有利的参照。接下来,西洋歌队与秦腔艺术的特质,应当进一步融合。男主角王贵的自觉过程,需要有扎实的铺垫。另外,音箱和演唱略有干扰。尤其是在高台上,声音传送不够清晰,希望酌情调整。
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可以边演边改,不断打磨提升。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在获得诸多奖项之后,主创团队有了更多从容审视和思考的时间,希望调整心态、再接再厉,尽可能释放作品潜质,打造艺术精品。
舞台构图,是一种新的样式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从诗到戏,是一个很大的跨度。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忠于原著的文学面貌、思想内涵,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年代的人民生活,可谓雅俗共赏。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像一幅画,让现代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回顾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舞台处理上,也体现了这种追求。歌词、台词恰到好处,原诗和新创作部分,风格比较一致,体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力。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作品淡化和简化交代性的情节,凸显人物情感,再用各种背景加以烘托,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力。整个舞台构图,是一种新的样式。把握住了歌舞结合的度。歌队不干扰,也不突出,而成为一种辅助手段,有效烘托了秦腔艺术。小乐队比较活跃,与剧情有机结合,突出了民族特色。这种大胆探索,值得肯定和鼓励。演员演得比较到位,音乐、舞美等也都很好。
将西洋歌队嫁接到秦腔艺术上来,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很难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接下来,希望在保留作品现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尝试让二者有机融合。例如,歌队可以考虑使用方言。
让音乐形式更统一
何红星(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一级导演):
以《王贵与李香香》为契机,来谈谈秦腔的味和秦味的腔。秦腔演唱,字正腔圆是必须的。剧中的“字”,没什么问题。在“腔”上,如何精益求精?
秦腔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普通话演唱,是对秦腔艺术的破坏,也是造成歌队与秦腔不融合的原因。有鉴于此,建议剧中的西洋歌队,改用陕西话来演唱。这样,音乐形式就统一了。西洋歌队与秦腔艺术的融合,也就不是两张皮了。
王贵赶回去救李香香这场戏,纠结的修改点不是到底舍不舍羊,而是板式安排出现了问题,使用了大慢板,破坏了节奏,希望调整板式。另外,乐队配置也有待改善。
加强介入感,形成和时代的沟通
黄在敏(中国戏曲导演协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现代叙事长诗,如何改编成舞台艺术作品?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原著的诗性和戏剧性,有着悲歌喜唱、重鼓轻敲的特点,巧妙地表现了那段历史。作品的新鲜样式,有着一定欣赏价值。
今天,我们在戏剧舞台上应当用观照感还是介入感来阐述历史?个人主张加强介入感,形成和时代的沟通,而非断裂。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的编导,主体意识比较强,使得作品有了深刻的意味。起初欣赏时,感觉像是读一本书、看一幅画。这是一种回忆的观照,而不是介入。作品经过几次修改,逐渐向介入感转化,但这种转化不是很鲜明。另外,仅靠放羊路上这场戏,完不成男主角王贵从贫苦农民到革命青年仇恨、反抗,求解决三个层次的转化。目前看来,他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希望加强相关段落、人物表演,把王贵的心理层次讲清楚,让他的革命意识从盲目到自觉。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探索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在革命题材完成戏剧化、艺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把红色革命变成美丽的传说。该剧的形态学实验也比较成功,为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唱诗班本身是神秘和神圣的,是神来之笔,去掉了很可惜,会对艺术有所损伤,但需要找到与秦腔艺术更相融合的方式。淡化复仇色彩后,戏剧核心是王贵的成长过程。因此,他的人生立场转变,应当有更合理的铺垫、充分的依据。
把音乐旋律秦腔化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气势磅礴,经过修改打磨,戏剧情节更集中,戏剧冲突更尖锐。
接下来,如何精益求精?几点浅见,仅供参考。第一,王贵与李香香成亲当天,为何必须跟随部队匆忙出发?希望把紧急任务交代清楚,避免突兀之感。第二,花轿从高处抬到低处,让人担心可能会绊倒,希望此处再斟酌。第三,秦腔艺术的精髓,千万不要丢掉。目前,西洋歌队与秦腔艺术显得不太协调,建议演员穿民族服装,用方言演唱。把音乐旋律秦腔化,用西北方言演唱,可能会更有味道。另外,钢琴摆在那里,显得比较呆板,也破坏了画面。同时,为了方便下基层演出,希望对歌队进行适当精简。
希望风格定位更准确
武丹丹(《剧本》杂志社副主编、编审):
《王贵与李香香》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经典,对革命题材进行了别致演绎,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这种经验值得借鉴。作品精益求精,体现了秦腔艺术的细腻和精致。在拿了很多大奖的情况下,主创团队应该放下荣誉、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首先,既然把长诗搬上舞台,就不应简单地叙述和交代结果,而是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主意是谁出的,秘密是怎么计划的?目前,大家都知道王贵最终会取得胜利,把坏人抓起来。舞台上缺乏外部环境营造,以及扣人心弦的危机感。李香香作为一个女孩子,冒着危险深入虎穴,应当留有悬念,让观众沉浸其中,和角色一起紧张。
其次,送羊救人这场戏,应当给足力量、做好铺垫,展示当时的革命形势、时代变迁。
最后,作品在唱诗班、民间性之间比较犹豫,缺乏自信。要想成为一部载入艺术史的作品,风格定位一定要坚定。除此,建议打造一两段能够深入人心、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
合唱与剧情的融合,希望更贴切
王平(天津京剧院原院长、一级演员):
第一次看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很有新鲜感。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剧中有正反、善恶等鲜明对比,内容引人入胜。作品让观众忆苦思甜,勾起了一种亲切的往事回味。演员们忘我的演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人由衷地敬佩。舞台设计清晰简洁,为演员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椅子、扬鞭、轿子等一些道具,比较精巧,用得也很巧妙。
下一步修改,个人认为,合唱及多个舞台支点,让人有些分神,建议酌情删减。合唱与剧情的融合,希望更贴切。群众演员人数较多,应适当减少。一段历史、一首诗歌引发一段故事,怎样更加简化、走得更远?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椅子的造型语言,希望更恰当
高广健(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一级舞美设计):
从事舞台美术创作多年,看了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想从空间、视觉等方面,发表几点浅见。观赏这部作品,就像看一幅画。合唱队,借鉴了外来的演出形式,对作品的整个叙述是一种观照。我认可这种表述。但是,合唱队不一定要采用唱诗班的形式,只要和中间的表演区有所区分即可。舞台视觉空间有多个支点,比较丰富。
俗话说,艺无止境。接下来,这部作品应当如何打磨?民族小乐队和剧情的关联希望密切。剧中崔二爷的椅子,希望找到更恰当的造型语言,以符合人物身份,展示地域文化。二层背景,有个像窑洞一样的造型,隐蔽在黑色当中。这样的表达不够清晰,可以考虑舍弃。
并置的要点在于强烈
章抗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塑造了两个追求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进步青年形象。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在文本上将视角处理得比较恰当。
剧中,歌队穿上现代的服装,打了西式的领结,来演绎和评判一段发生在八十年前的故事。这样的探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看得出,导演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把差异较大的事物进行了并置。并置的要点在于强烈,带给观众以“殿堂”的感觉,保留了诗的味道。这种并置,可能变成一种语言和思考留给观众,明确传达出一种内涵和意义。如果对比不够,模棱两可,就难以吸引和打动观众。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