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李建强
近日,CCTV-9在黄金时间播放了大型纪录片《超级装备》。该片聚焦当今中国的先进装备,揭秘鲜为人知的装备制造过程,讲述人与机器的智慧碰撞,彰显了中国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后令人精神亢奋,为之一振。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地基上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的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到2018年,已经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曾将人类工业门类划分为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结果。
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历经诸多变化,如不加选择地全盘铺陈缕述,难免支离破碎、顾此失彼。纪录片巧妙地选取了11个中国顶级装备,从“独立装备”“核心装备”“智能装备”三个角度切入,紧扣硬核,向内里开掘,在兼及广度的同时执着于深度垦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将这些超级装备的来龙去脉、沉落起伏完整齐备、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以第一集为例,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隧道盾构机、三峡升船机为对象;第二集则以核电转子、船用曲轴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为目标;第三集则以3D打印装备、骨科手术机器人、智能冲压线等为代表,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由点生发,纵横发掘,造就了一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引领作用和观赏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全片不以说教粉饰,不用口号装扮,而是紧贴工业地基,追随时代脉动,开阖自渡,侃侃道来,既突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与成长,更反映超级装备的背后几代装备人充满艰辛而非凡的创业历程,竭力回避过往同类题材纪录片常见的见物不见人的顽疾,力争将道与器、人和物高度统一,在器物的更新换代中蕴含思想的力量和人性的温度。物以人而显,器以道而彰,该片使得人性和物性,思想性和可看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
片中随处可见的拟人化表意方法令人赞叹。比如,展现百万级核电转子的制造过程,用“烈火焚身”来描绘它十三次的淬火冶炼,用“千锤百炼”来形容它长达几十小时的浇铸锻造,用“千刀万剐”来比喻它被切削打磨,用“吹毛求疵”来刻画它严苛的质检工序。通过富有创意的表述方式,把冰冷繁琐的工业流程,变成了有温度、有弹性、可延展、人性化的奇迹诞生过程。正如总撰稿、总导演韩晶在《导演手记》里所阐述的:“《超级装备》不仅要表现装备建设中难以重现的震撼场面,并且还要揭示,这些高高在上的尖端装备与普通人的关系。我们生活中每一次美好的提升,都是由它们所赐”。这种清晰明亮的导演思想,化作一场场、一幕幕精湛精良、立体饱满的镜头语言,使《超级装备》这样一部“纯工业”题材的纪录片获得了精神的灵性和生命的律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全面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影视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龙头,自然应当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超级装备》为此做出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努力,理应受到关注和礼赞。(李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