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从《空降利刃》看中国军人的新形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从《空降利刃》看中国军人的新形象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0-25 17: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扬

  从人物塑造方面看,近期播出的《空降利刃》和反映中国革命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小兵张嘎》《亮剑》等可谓一脉相承,表现了中国军人的形象和精神,是红色影视剧在新时代的自然延续。

从《空降利刃》看中国军人的新形象

电视剧《空降利刃》海报

  21世纪的今天,和平时代的中国军人正向着时代新要求不断蜕变。2006年,一部《士兵突击》席卷了大江南北的银屏,让许三多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最典型的军人形象。许三多继承了“钢七连”的许多优良品格,象征着中国军人在革命时代锻造的优秀品格,在新的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状态,以解决新的问题。中国军人形象在突破和坚守的辩证前进中,将呈现出怎样的新风采?这是《空降利刃》面对的文艺创作问题。

  首先,《空降利刃》不再聚焦于传统的陆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新的空降兵。剧情上更是展现了空降兵作为远程快速机动部队,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优势。这是过去物质基础达不到条件时,所难以展现的军人形象。而围绕着这一支新兵种,《空降利刃》以立体、多维的手法,从下到上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新形象,如传统的特一连和新创的锅盖头集训队的鲜明区别、主人公张启和潘野之间的切磋竞争、旅长和政委的运筹帷幄、老兵和新兵的相斗相惜……

  如此纵横交杂的线索,统摄于怎样的故事叙述和形象塑造的大宗旨呢?回看第一集,空降兵并非第一时间登场。张启作为空军王牌飞行员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接着便是因飞行事故而遭遇停飞。一位优秀的空军雄鹰就此折翼?张启果断选择调到空降兵,选择以新的方式重新翱翔天空!自我归零、重新开始,这是张启作为军人的信念。面对丰富磅礴的军队,中国军人总有自己的方式来实践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

  从这一角度看,退伍后乔栋继续研制尖端作战武器,老班副回到社会辛勤工作、奋勇救人,他们虽然脱去了军装,但军人的精气神依然留在身上。他们也做到人生的归零,在军队生涯之后开启了又一段值得骄傲的人生,不负中国军人的称号。作为这一理念的重点刻画对象,张启在剧中通过四次归零、四次重新出发的事迹——由空军到空降兵,再到锅盖头集训队,最后是作战研究室,彰显了中国军人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没有了艰苦年代的大背景,中国军人如何应对更多元的选择?“自我归零”是要敢于面对新环境,也能够果断地摆脱过去环境的束缚;“重新出发”则是心中还秉承着中国军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无论是身在部队的何种岗位,或是走出部队,真正的中国军人总能发光发热。这便是《空降利刃》塑造的中国军人想要传达的精神。正如最后一幕,在纪念前辈英烈的军史馆面前,锐意改革后的锅盖头队员整装待发。有传承、有创新,中国军人一直在砥砺前行。(张扬)

 

  从《空降利刃》看中国军人的新形象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