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0-30 11: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龚金平

  一部电影剧本有三个要素:主题、人物和情节。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时,首先看到的是人物,然后是情节,最后才是主题。因此,编剧要花费主要笔墨在人物设置上。人物鲜活,真实可信,又有可靠的动机和主动的行为能力,情节就水到渠成,主题也瓜熟蒂落。具体到主旋律影片,其主题基本上都是预设的,创作者难以在主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上做文章,因而需要着重解决好人物与情节的问题,并且首先是人物问题。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创作过程中,编剧在设置人物时会将焦点投射在这样三个方面:人物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动机?在实现动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障碍,怎样克服障碍?人物在实现(或未实现)动机之后,自身完成了哪些改变?对于这三个问题,从观众的观影心理来看,有相应的答案:人物动机的来源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生发的,但无论如何,应该是自然真诚的,是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并产生共鸣的;人物克服障碍的方式不能过多依赖巧合或者外界的辅助,而应立足于自身的力量,如信心、智慧、勇气、毅力等;人物在完成一个动机之后,应在思想认识、价值观、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一般是正向的)。符合了这些要求,一部影片才能产生移情效果,才能使人物本身的魅力得到挖掘和彰显,才能让观众产生感触、思考和回味。

  以此为参照,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三部重量级献礼片的成就与局限,就显得异常清晰。

  《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故事,串连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勾勒出新中国充满希望、历经曲折、奋发向上、创造辉煌的光荣征程。七个故事在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这幅宏阔画卷中,选择了某一个细节或者横截面,以完成对宏大事件的微观表达。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影片不再着眼于“位高权重”,而是用平视的目光,放大普通人身上的坚忍、纠结、奉献与牺牲,展现个人在独特的历史际遇中的命运与选择。

  影片中成就最高的章节,反而是以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北京你好》与《夺冠》。《北京你好》中,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想把一张奥运会开幕式入场券,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儿子,以弥补多年来对儿子的愧疚。可见,人物的设置比较接地气,人物的动机也真诚朴素。当一个汶川来的孩子打破了这个计划之后,张北京一开始是气急败坏,但在得知这个孩子是为了圆父亲的一个梦之后,又主动将入场券送给了他。总体来看,张北京的行为逻辑是可信的,前后的变化也比较明显。更重要的是,对于张北京如何从一个有点圆滑世故的小市民,到一个能够体谅他人困厄的善人的过程,影片进行了多重铺垫,使人物的成长在合理扎实的步骤中顺利完成。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夺冠》则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用极富童心与童趣的方式,表现了人物在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的选择。影片渲染了一种和谐亲切的邻里关系,烘托了20世纪80年代那种明朗乐观的时代氛围。同时,将这个弄堂里的小插曲与民族自信心的构建联系起来,将女排精神对于国人的鼓舞彰显出来,甚至将冬冬的人生与女排命运的起伏勾连起来。

  为了让冬冬放弃个人私心,顾全邻居的福祉,《夺冠》进行了诸多细节的铺垫:邻里之间的和谐友善,使冬冬无法生硬地拒绝邻居;弄堂里只有冬冬家有电视机,冬冬为邻居服务变得当仁不让;作为一个轻巧敏捷的孩子,只有冬冬才能上屋顶;作为电工的儿子,只有冬冬懂技术,这样,架设电视天线的重任就非冬冬莫属。可见,冬冬的行为不是源于外在的道德观念,而是现实处境和个人性格多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使人物和情节更为可信。

  可是,当影片放弃了对人物行动逻辑的内部挖掘之后,情节的牵强之处立刻显现:只要追赶几步就能跟上小美,冬冬却犹豫不决。这时,屋顶突然铺展出一面红旗,冬冬瞬间如得到天启般,毅然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这个细节中,影片为了呼应主题而强行说教,反而有些虚假。观众并不希望人为地拔高冬冬的思想境界,让他上升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去帮助邻居,而是期待从朴素的人之常情,从人心的触动出发,让冬冬在内心受到感动或者震撼之后,自然地选择集体利益。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对比之下,《白昼流星》在剧情安排上就比较牵强,难以令人信服。影片中,两个劣迹斑斑的流浪少年迷途知返的契机,除了是感动于老李的慈悲与宽容,一种醍醐灌顶的力量居然来自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返回舱降落在草原上,与草原上关于“白昼流星”的传说联系起来,点化了两位少年。虽然《白昼流星》在影像的把握上极为出色,是最富电影质感的一个故事,但在逻辑上的硬伤较多,影响了观众对人物的情感投入。这也再次证明,如果人物塑造不扎实,人物行为逻辑不可信,哪怕主题再宏大,观众也会因人物和情节的虚假而耿耿于怀,甚至对主题心生疑惑。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影片《攀登者》中,中国登山运动员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动机比较外在,因为来自于国家使命。即使队员们主动把登山行动内化为事关国家荣誉、国家领土完整的壮举,这个动机对于观众来说,依然过于宏大和沉重。因此,在队员们第二次登山时,除了国家召唤之外,影片还对几位重要队员强调了私人动机:方五洲遗憾于第一次登顶未留下影像资料,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曲松林痛恨方五洲只顾着救人却没有抢救摄像机,决心一雪前耻;杨光则想借着登顶,抚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正因为有这些私人动机的加入,影片中的人物首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其次才是一名肩负着国家使命和集体荣誉的战士,进而将登山行动所载负的国家意义与私人意义重合,最大限度地与观众产生共情效应。

  《攀登者》在场景呈现、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中的遗憾也显而易见。在众人登顶的过程中,影片为人物设置的障碍主要都是外在的天险,而没有人物内心的犹豫、恐惧、动摇,更没有人物之间的难以理解和沟通。即使考虑到作为主旋律的定位,影片不可能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太多矛盾,但在克服障碍的方式上,有一种过于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例如,方五洲在每一次登山时充当的都是救世主的角色,不仅多次力挽狂澜于既倒,面对极端险境时,他的冷静与神勇、无私与无畏,已经接近于神。除此之外,方五洲在培养队员、鼓舞人心、温暖他人方面又做得太少,成了一个空洞的英雄符号。

  影片在众人完成登顶之后,勾勒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弧光”,如方五洲与徐缨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李国梁变得更成熟、更有担当的过程,但过多地渲染感情戏,对于刻画人物未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成了一个败笔。还有曲松林,形象也比较僵硬。在人命关天时一意孤行,固然说明他因心结严重而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作为一名副总指挥,却是草率而鲁莽的,从现实逻辑来说也严重失真。如果影片能在曲松林指挥登山队的过程中,让他慢慢克服心结,从深陷功利心的偏执中走出,变得更加坦然豁达,这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成长历程,也能给观众更多的感悟。但是,影片可能觉得这条线索与主题有一定距离,就轻易地放弃了,使得内容缺少回味。

  还有《中国机长》,通过飞行中的一个突发事件,来展现机组人员的冷静、专业、无畏。从而,在一个灾难性的情境中,谱写了一曲人性的赞歌。为了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影片没有局限于机组人员永不言弃的坚持,而是平行表现地面指挥,甚至是空军部门对飞机的关切、救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的机组人员与地面指挥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导致两条线索之间处于割裂的状态。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地面指挥在徒劳地呼叫,却无法给出科学的指挥,更不要说那条航空爱好者的线索,完全多余。此外,影片想重点刻画的乘客数量众多,但最终观众未能深入了解任何一位乘客。几位空乘人员中,人物的背景信息揭示得不够,人物的性格展示有限,因而存在感不足。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虽然影片努力在机长刘长健的个人职责之外,凸显其行为动机中个人情感的因素,如对女儿的牵挂,因一个藏族男孩对他的信任而受到鼓舞,但人物形象总体而言比较空洞,打动人心的地方有限。可以说,除了情节比较单调,缺乏变化和层次之外,主要人物的苍白,使《中国机长》沦为一部平庸的作品。因为,在刘长健完成惊人的壮举时,观众未能更为深刻地见证他身上感人的智慧与勇气(积雨云那段本可以重点渲染,但刘长健的胆识与谋略却由地面指挥人员生硬地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影片中人物“弧光”的处理比较平淡。副机长徐奕辰虽然有一定的成长,由浮夸变得成熟稳重,但他下了飞机之后,面对空姐又变得油滑了。关于第二机长梁栋的塑造,影片受制于真实事件的原型,也没有想象和加工的空间。但说到底,是创作者没有充分尊重电影编剧的规律。

  一个故事,观众其实无所谓它是有真实原型或是完全虚构。到了银幕上,观众只认逻辑,包括现实逻辑和情感逻辑。这就可以理解,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只要逻辑是扎实的,人物的动机与选择是合理可信的,人物的转变是自然流畅的,它仍然是“真实的故事”。反之,一个有真实原型的故事,如果忽略了对于逻辑的推敲,观众依然会认为它是虚假的。

  这一点,在《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中,我们已有教训。《前夜》的故事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情节也基本照搬史实,但观众依然认为不可信。原因在于,影片为了增加压迫感,在情节中添加了一把“时间锁”,要求故事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完成(此处与史实不符),这在无意中造成了多处逻辑上的硬伤:天安门虽然戒严了,但不可能让负责电动升国旗的部门都无法进入现场,而要在一个模拟场所去发现问题;人物就算在模拟场所未发现问题,如何保证现场不会出差错?影片将情节的重要悬念放在金属阻断球的制作上,看起来惊心动魄,但也疑点重重:这么重要的环节,为何在国庆大典前一夜才想到?即使时间紧迫,难道不是协调相关部门去解决材料问题更高效、可靠吗,而要发动群众当场贡献金属?这说明,这个核心悬念在逻辑上难以成立,影响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对于主旋律影片(包括所有种类的影片)来说,逻辑可信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

  普通观众可能没有能力去发现一部影片视听语言的艺术匠心,或者没有专业知识去评价演员表演的精妙之处,他们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人物行为逻辑是否合理,情节设置是否可信。这两点,对于主旋律影片尤为重要。我们不应机械地用一个宏大的主题来统摄情节,不应用想当然的方式来处理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行为动机,而是必须从“移情”“认同”“共鸣”的角度,从人性与情感的普遍性来理解人物的行为与选择。只有按照电影编剧的规律来设置人物和安排情节,保证逻辑的严密,才能使观众感同身受。也就是说,主旋律影片在完成主题表达过程中,人物有真情实感,情节真实可信,是教育效果得以实现的保障和基本要求。(龚金平)

 

  编剧视野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