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建军
盘点2019年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是一座高峰。影片不仅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票房,更重要的是负载了中国精神价值。受此启发,中国故事资源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化为中国故事产业?
《流浪地球》彰显了人类走向未来可依赖的精神资源。影片在精神价值层面,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走向未来时,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如何解决当下人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如何面对未来人类不可预见的问题,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影片《流浪地球》给出的答案是:无惧困难,坚持信念,敢于牺牲,友善团结。这些人性的亮色,正是未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人的人性支柱,也是中国人对未来的响亮回答。
尽管我们不知道未来人类到底会面对地球停转、地球极寒、地球淹没还是疾病肆虐,但需要知道该带着什么才能走向未来。人类文明与人性欲望的角力,已撕扯了千万年。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转眼间灰飞烟灭,这样的历史触目惊心。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只有成为具有希望、勇气、执着,以及团结、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底气无惧宇宙路漫漫。影片《流浪地球》彰显的这种精神资源,正是中国故事对未来人应该成为什么人的积极思考。
中国电影故事产业要想更好地发展,《流浪地球》带来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简言之,从故事脚本到院线影片,是故事产业发展的路径。内容、平台、资本,是拖动故事得以从脚本到影片的三驾马车。由该片的成长历程可见,内容为王、平台跟进、资本辅助是三驾马车的搭配方式。
具体来说,《流浪地球》由最初的院线排片率低到票房青睐,故事内容的吸引力是其成功的王道。平台跟进,使得影片有了在国内外迅速传播的院线平台渠道。有了传播平台的保障,才会产生票房的惊喜不断。资本辅助,意味着影片的金融运作不应干扰品质打磨。换句话说,资本要为影片的品质提升提供辅助保障,而不应绑架影片内容。在《流浪地球》的前期制作中,资本反应滞后,后期也没有让资本主宰影片的孵化进程。在影片产生票房轰动效应后,我们看到,一批科幻电影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果把资本增值奉为第一信条,由其主宰了内容生产,那么这批电影的前景是令人担忧的。
从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历程来看,笔者以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样态。第一种样态,中国内容,中国形式。在其他各国,原原本本地上演中国故事,观赏此类故事的多是海外华人。这种样态,不大关注中国故事是否与海外观众产生了精神互动。这样的“走出去”,换来的往往只是几则转瞬即逝的新闻报道。第二种样态,世界形式,中国内容。按照国外的故事生产标准、故事架构理论,来生产中国故事。中国故事虽然在形式探索层面上与国外接轨,但也因此而损失了自己的精神特性。虽然这种样态可以产生互动,但互动迎合满足的是海外观众的审美趣味。第三种样态,中国形式,世界内容。通过讲述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精神经验,对一些全球性问题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回答。观赏此类故事时,海外观众容易与中国故事产生彼此欣赏式的精神互动。
如果说,第一种样态的中国故事传播偏重的是独特性,第二种样态的中国故事传播追求的是普遍性,那么第三种样态的中国故事传播就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张力统一。《流浪地球》的中国故事传播,正是以中国形式传播世界内容,为人类可能面对的灾难,提供了中国人的解决方案。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否会流浪,但应该知道带着什么走向未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发展好中国故事产业,正在路上。(杨建军)
(注:本文系甘肃省社科项目“丝路沿线多民族故事的文化创意开发”YB071阶段性成果)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