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1-18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走进新加坡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10月29日下午,“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走进狮城新加坡,在新加坡艺术学院画廊开幕。此次巡展以“青春艺境”为主题,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办。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观众观展

  展览分为“写意”“造境”“映真”“化迹”等四个部分,刘庆振的中国画作品《汉字文化地域的历史踪迹》、陈罡的中国画作品《心传》、郑亮的布面油画作品《中国风骨》、缪远洋的布面油画作品《茶马古道》、安静波的绝版木刻版画作品《寂静生长》、闫峰的青铜雕塑作品《印象•东北》、孙锦谊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国工地记事》等46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108件(组)作品参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为狮城人民带去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中新两国的文化,渊源相承又各具魅力。近现代以来,很多文人、艺术家如老舍、郁达夫、徐悲鸿等都在新加坡留下足迹。徐悲鸿在新加坡举办展览的史实,至今仍为美术史研究者津津乐道。此次巡展,旨在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在艺术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积极互动。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阙小华、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林璒利、新加坡前国会议员成汉通等嘉宾先后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阙小华表示:“新中建交29年来,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基础上,建立了良好关系,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务实合作深入拓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在经济、文化、艺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他看来,此次巡展搭建了一个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让两国青年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使新加坡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观众观展

  林璒利谈到:“青年的创作,是充满朝气的,是绚丽多彩的。新加坡站巡展以‘青春艺境’为主题,反映了中国青年艺术工作者视角中的社会镜像、人文风貌和精神世界,以期让观众从中体察中国社会发展的脉动。”她希望,此次巡展能够在展现中国当下青年美术创作整体状况的同时,促进新加坡观众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成汉通指出,新中建交以来,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领域的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态势。“以文化艺术作为国际语言,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意义重大。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年艺术家是一个国家文化事业传承和推广的生力军。感谢两国的艺术和文化工作者们对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此次展览策展人王雪峰介绍,参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了对时代发展的主动观照和深刻思考。同时,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希望通过‘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新加坡站巡展,加强中国青年创作成果的海外推广,在文化交流和互鉴之中,推动两国青年艺术家之间互相学习,不断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理想。”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刘根《成长记忆——静夜》黑白木刻 21cm×32cm 2017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刘根《成长记忆——知了》黑白木刻 25cmX20cm 2017

  “对于青年来讲,成长是意义最大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在我成长的关键阶段,给予认可、鼓励与支持,让我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教师刘根在发言中表示,此次新加坡站巡展,为广大青年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空间,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刘根的参展作品黑白木刻版画《成长记忆》,是对读书时代的怀念,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启发。“蝉深藏于泥土之下,在多彩夏日得以破土而出,发出清亮的蝉鸣。文艺工作者也应自觉剔除浮躁、夯实根基。”刘根认为,艺术家要提高文化素养、关注现实、深入生活,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他希望以这件作品唤起广大青年对初心的坚持,对理想的追求。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由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高岭主持,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蔡荣恩、新加坡维多利亚美术馆馆长兼策展人赵宏、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高级讲师林保德等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创新”的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青年人是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艺术事业繁荣的重要依靠力量。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将培育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发掘和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创作功底扎实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从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8年度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结项成果中遴选作品开展成果运用,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走过我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36个城市,举办了43场展览,反响热烈。此次展览持续至11月3日。(李姝昱)

  附:部分参展作品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缪远洋《茶马古道》139cm×159cm 布面油画 2016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刘庆振《汉字文化地域的历史踪迹》120cmx60cm 纸本水墨 2018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闫峰《印象•东北》18cm×93cm×20cm 50cm×40cm×15cm;65cm×47cm×25cm 青铜 2015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郑亮《中国风骨》 200cm×146cm 布面油画 2016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陈罡《心传》 176cm×172cm 纸本水墨 2018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安静波《寂静生长》 89cm×135cm 绝版木刻 2017

中华艺术亮相狮城 文化交流再谱新篇

孙锦谊《中国工地记事》102cm×78cm 综合材料 2016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