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华诗词吟诵传统,源远流长。古人以诗吟咏情性,口耳相传。近现代以来,吟咏之声渐稀。许多古典诗词,都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吟诵、推广吟诵?11月19日上午,“两岸经典吟诵传播与当代诗词创作研究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开幕。论坛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主办。来自40多所高等院校,30多个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来自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团、学生艺术团,和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的学子们身着汉服,分别完成了《大成殿雅乐奏曲迎神》表演,以及《观猎》《大德歌•秋》等两首作品的吟诵。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科朝致辞表示:“中华诗词传统吟诵,是我们感受古人诗心、词心、文心,重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记忆,提升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他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在促进诗词创作研究、学术交流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经典吟诵的传播范围,提升经典吟诵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王伟勇以一句“十年辛苦不寻常”,概括了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从构想、初创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他提到:“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吟诵和教学是一种静态继承,两岸应当努力推动创作,来促进中华诗词的动态传承。”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建议,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古典诗词的独特作用。
接下来,举行了《国学知识问答录》新书、《国学经典吟唱教程》样书发布仪式。两部著作,均由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编。在《当代诗词研究》期刊编委聘任仪式上,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罗军飞为编委成员颁发了聘书。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中南大学赠送了泰山玉刻“穆如清风”,以示祝福之意。
随后的主题报告,由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主持。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孙永忠、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昌集、复旦大学教授黄仁生、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友康、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副主任莫真宝,分别发表题为“面向普罗大众,弘扬文化经典”“我们从古诗文吟诵获得什么”“当代诗词研究要重视理论资源”“当代诗词写作中的生态关切”“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诗歌体式整体观”的演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斐作了点评。
本次论坛,包括理论研讨、实践展演两大版块。与会人员分为诗词理论组、吟唱与创作组、展演组等,围绕声情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诗词吟诵的教育功能、当代旧体诗的理论话语与批评维度、如何促进诗词艺术的现代转型、中华诗词的海外传播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成果丰硕。同时,进行了《诗经》《论语》,以及李白《将进酒》、王维《山中送别》、刘禹锡《陋室铭》、李商隐《锦瑟》、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蝶恋花》、苏轼《前赤壁赋》、李清照《醉花阴》等诸多经典作品的吟诵展演,引人入胜。
11月20日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沙弹词雅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弹词传承人王志敏,简要介绍了长沙弹词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风格流派、代表艺人等,并现场表演了《宝玉哭灵》《武松看兄》等经典名段,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他表示,长沙弹词有说有唱、韵散结合,富有地方特色,是湖南省现存的古老曲种之一,具备“古、多、广、情、谐”等基本特征,唱腔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到基层采风,有助于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创作素材、激发艺术灵感。活动期间,与会人员还赴湖南省博物馆、张家界采风,在人文景观、自然风物中,体会诗词创作与吟诵的乐趣。大家纷纷表示,此行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任杨雨指出:“诗词吟诵吟唱艺术,不仅需要研究、抢救和保护,更应结合新时代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创新、内容充实。”中南大学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宋湘绮认为,汲取传统诗词的精髓,同时扎根现实土壤,当代诗词才能写出新的生命体验,把中国悠久的行吟传统发扬光大,让“诗与远方”不再遥远!(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