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16 14: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才庶

  今天,重温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我们仍然能因之潸然涕下、为之摇荡性情。在30年风卷云舒的时代激流之中,该剧逐步被建构为经典

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

  据悉,新版电影《红楼梦》于今年5月底正式开机,力求打破《红楼梦》作为庭院故事的格局,通过虚实结合的自然大场景,来再现红楼盛世。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广泛热议。许多观众表示,这部耗资巨大的电影,能否超越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呢?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首播,收视率高达70%,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随后,掀起了一股“红学”热潮。迄今为止,该剧已在各大电视台重播千余次,塑造的诸多荧幕形象深入人心。犹记得上大学之时,有老先生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指出电视剧《红楼梦》的纰漏,批判大众化的审美趣味。瑕不掩瑜。今天,重温该剧,我们仍然能因之潸然涕下、为之摇荡性情。在30年风卷云舒的时代激流之中,1987年版《红楼梦》逐步被建构为经典,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窃以为,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影视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至少有几点成功之处。

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

  首先,在主创团队上广纳贤才、求教方家。剧作生产耗时五年,演员集训三年。大多数演员并非专业出身,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来到剧组,为了打造一部好剧,共同学习、训练、生活了三年。拍摄完成之后,他们各奔前程,只有很少人还留在影视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内容品质,该剧还组成了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昆仑,副主任王朝闻,成员包括朱家溍、沈从文、启功、周汝昌、杨乃济、曹禺、蒋和森、戴临风等。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学家、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等。

  其次,在创作理念上忠于原著。将《红楼梦》这部恢弘巨作搬上银幕,难度可想而知。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美学热”“文学热”,各种西方理论纷至沓来。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在欧美已是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红楼梦》并未采取戏说的方式或者解构的姿态,而是忠诚地再现文学经典中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忠于原著并非影视剧改编的绝佳路径,但一定是1987年版《红楼梦》的制胜法宝。剧中,黛玉进府、元妃省亲、群芳夜宴等段落颇受赞誉。例如,第八集“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与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对应,对白照搬原著,典雅却不晦涩。演员成梅将元妃雍容华贵的仪态、悲戚惆怅的心神,颇为形象地传递了出来。盈盈闪烁的泪光,更是让人黯然神伤。

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

  最后,艺术制作精益求精,画面、台词、音乐等均达到了较高水准。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剧组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演员的服装和造型,今天看来仍非常精美。例如,发型经过了精心设计,以对应人物形象和性格。黛玉用偏分的梳法,纤美灵动;宝钗用对称的梳法,圆润端庄;王熙凤用高耸的发髻,富贵干练。形状和色彩,达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从台词上看,对白多取自小说原著,文言与白话结合,古朴和通俗兼顾。在音乐方面,作曲家王立平耗时4年半创作了13首配曲及其他背景音乐,《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聪明累》《分骨肉》等几首歌感人至深、经久流传,成为一代人的红楼记忆。

  亮点显而易见。但俗话说,艺无止境。作为一部艺术作品,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也并非尽善尽美。在一片赞许声中,它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同年,《红楼梦学刊》发表了5篇相关评论文章。文章指出,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小说相比,在形似层次上难能可贵,差强人意。从神似层次考察,内蕴、意境的表现遗憾甚多”“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失败,与改编者对原著诗化小说个性的忽略有直接的关系”,等等。今天,在许多观众心中,“87版《红楼梦》是一部经典之作”。显然,这更多的是从影视剧视角来评判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和港台的武侠片、惊险片大行其道,产生了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的强烈诉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以影视作品的形式,折射出一个时代文化艺术领域内的历史事件,并成为岁月激流中的一部潜心之作。(周才庶)

 

  岁月激流中的潜心之作《红楼梦》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