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胡不归
或许,你见过用温情的方式讲述谋杀案的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14岁的少女苏茜死在变态的中年邻居手上,在那个男人搭建的地下小屋中,他将苏茜的尸体藏在密码箱中。苏茜死后,她的灵魂来到天堂与人间交界的地带,看着凶手逍遥法外,家人悲痛欲绝,初恋无疾而终。
这个电影名叫《可爱的骨头》,改编自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同名长篇小说。与同类型常见的谋杀故事不同的是,《可爱的骨头》并未以一种惊悚悬疑的方式书写谋杀,而是通过构筑一个苏茜死后的世界,以她的视角来看她死后周围发生的变化,镜头时而紧张,时而温情感人。
《可爱的骨头》出自彼得·杰克逊之手,这位导演手下的传奇之作包括《指环王》系列、《金刚》等,《可爱的骨头》是他少有的温情之作。展现一场谋杀案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不饶恕罪人的同时表达更深刻的主题——爱永远比恨更长久。
电影的开头从一段苏茜的独白引入,“我姓萨蒙,就是大马哈鱼那个词,名字叫苏茜。1973年12月6日在我十四岁那年,死于谋杀”。在这里,我们就知道了这是一个由灵魂讲述的故事。苏茜死前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有一个前卫洒脱的外婆,她是长姐,爱好摄影与帆船模型,和同校的学长互相心仪。但所有的美好都在那个男人盯上苏茜以后戛然而止。
苏茜死后,她的灵魂不愿意离开,对故地强烈的眷恋与对未完成心愿的不甘,都让苏茜环绕在她的家人周围。但这种眷恋不止表现在苏茜的灵魂上,更以一种近乎强烈偏执的方式表现在她的家人身上——她父亲母亲的悲痛难以复加,以至于整个家庭支离破碎。
这也正在慢慢表现电影的主题——在不幸面前,我们到底要执着于恨,还是学会面对,拥有新的生活。苏茜的家人曾如此执着得恨。苏茜的父亲砸碎了所有和苏茜一起组装的帆船模型,观察身边每一个可能是凶手的人,坚持每月洗一卷她拍的胶卷;过度悲伤的母亲不敢再进一步苏茜的房间,最终选择独自离开,到一个再也没有苏茜痕迹的地方。这些“想念”已经变了样,恨意太过深刻,她们谁也没放过自己,牵挂着苏茜留下来的家,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家。
所以,当苏茜的父亲因为跟踪可疑的邻居被误认为是变态,被打伤住院的时候,当她的妹妹冒着被嫌疑犯杀害的风险溜进家里收集证据时,电影给我们提了个醒——不该是这样的,去世的人应该被记住被怀念,但她不能成为插进生活里的一把匕首。
正是意识到这些,苏茜决定离开。她爱她的家人,她愿意看着家人们像以前一样幸福地生活,但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已经严重改变了家人的生活。于是,在故事的结尾,苏茜选择和其他遇害者一起去天堂。在这里,苏茜的离开,不仅是指她从“中间地带”去了天堂,也指过度仇恨与悲伤的情绪从她的家人身上离开。
电影的大结局,有两个处理很得当的点。一个是苏茜的尸体并未被警方发现,而是被凶手运到了垃圾填埋场,扔进了巨大的填埋坑。在这个场景中,那个通灵女孩看到了苏茜的灵魂,不免让人以为她会阻止凶手,但她只觉得“那两个人好恶心”。苏茜的尸体没有被找到,一方面比较符合现实,另一方面则避免了家人看到被切割的尸体再度悲伤。
另一个则是苏茜在去天堂前,说她还有一些事情没做。她附身在通灵女孩的身上,没有去指控或者杀死凶手,而是向自己错过的初恋献上了初吻。“好极了,太美妙了,很久以后我才发现,这样的吻一生只有一次”,外婆曾这样告诉苏茜,所以她选择在去天堂前以这样的方式和初恋“重逢”。这样的结局处理方式,让人泪目。一边是永远美好的14岁的灵魂,一边是肮脏的凶手与卑鄙的手段,爱永远比恨更高级。“可爱的骨头”一词,也出现在了电影结尾苏茜的独白中,她说骨头断裂之后总会长出新的骨头,血缘的传递很微妙。她的妹妹已经怀着了一个宝宝,家人的生活也在逐渐走上正轨。
《可爱的骨头》选择通过小女孩的视角,将前半段血腥的谋杀故事,转变为了后面温情的治愈故事。它并非告诉我们要原谅恶毒之人,而是说在恨之外,更不要忘记了本来的爱与生活。善良的人永远会被爱救赎,肮脏的人得到的只有苟且与恶臭。(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