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杨晓华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北京演艺集团、丰台区委宣传部完成了一个创举。他们组织了10家全国优秀评剧院团,荟萃中国评剧界的中青年精英,在中国评剧院展演了20台精品剧目。每个院团两台戏,一台古装戏致敬经典,一台现代戏展示新貌。在共和国70周年、评剧诞生110周年喜庆的氛围中,一个深刻影响了近代文化史、艺术史的大剧种,30年来首次在首都舞台集体亮相,既深情地回顾过去,又热切地瞩望未来,体现出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勇毅的艺术担当。无论是演出中观众的频频喝彩,还是座谈中专家的句句点赞,都自然汇聚成这样一个共识:传承评剧,是发扬深厚传统的历史责任,发展评剧,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然选择,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评剧是个了不起的剧种
作为一个地方色彩鲜明的剧种,评剧诞生于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冀东平原,这里曾是杂剧、院本、梆子等戏曲主脉集中灌溉的文化厚土,也是滦州皮影、乐亭大鼓、民歌秧歌、莲花落等民间艺术的风行之所。二十世纪之初,任连会、成兆才、孙凤鸣等艺人,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吸纳梆子戏的艺术体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1909年3月,成兆才带领成熟的“庆春班”进驻唐山“永盛茶园”,名声大噪,评剧艺术正式诞生。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传统剧目《乾坤带》剧照
评剧艺术至少有过三次高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剧艺术向北流布到东三省,向南成功打开了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享誉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并出现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等流派纷呈、交相辉映的繁盛局面;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广大评剧艺人翻身成为正式的艺术工作者,中国评剧院、天津市评剧团、唐山地区评剧团、沈阳评剧院等国有院团纷纷成立,在现代表演、导演、编剧艺术的支持下,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等艺术家创造出刘巧儿、杨三姐、秦香莲等深入全国戏曲观众心目的人物形象。像其他剧种一样,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评剧艺术再次广泛焕发出时代光彩,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当代生活剧,如《闺女大了》《吹鼓手告状》《这样的女人》《高山下的花环》等演出盛况空前,整个评剧界作为历届梅花奖、曹禺戏剧奖等奖项得主的大户,备受世人瞩目。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和所有戏曲剧种一样,评剧艺术也同样面临着发展和转型中的窘境。新的多元艺术消费的环境,使得观众大量分流;新的生产机制的转换,使得院团和演职员必须直面观念和本领欠缺的恐慌;新的代际更迭和审美心态变迁,使得评剧舞台显得保守和滞后。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纵向和曾经的灿烂辉煌相比,还是横向和京昆、越剧、梆子戏相比,评剧的影响力都出现下降趋势,评剧的创新发展能力也捉襟见肘。
评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
评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誉为影响广泛的五大剧种。繁盛时期,评剧还被视为第二大剧种。这种历史影响,除了评剧和普通话接近的语言优势之外,还具有深厚的艺术根底。此次展演中,无论是《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还是《藏地彩虹》《小英雄雨来》《喊一声妈妈》等现代剧目,评剧作为一种剧种的艺术魅力,在展演中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评剧院经典保留剧目《杨三姐告状》剧照
评剧是特色鲜明的人民艺术。什么是艺术的人民性?历史的梳理可以长篇累牍,理论的论证可以千册万卷,但是艺术最后是要靠直观的形象说话的。观赏评剧,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民性。那是浓得化不开的人间深情,那是鲜活得滴出汁液的五味人生,那是有趣得让你通体舒展的会心大笑,那是悲情得让你掏心挖肺的痛不欲生。
评剧脱胎于田间地头、长街里巷,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特别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讲故事,平地波澜,一波三折,一会云雷激荡,一会朗月清风;描人物,活灵活现,摇曳多姿,细腻处,如金雕玉刻,爽直处,如刀砍斧斫。
评剧受到民间口语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唱腔、道白、念诵,如脱口而出,风行水上。评剧音乐强烈的歌曲性,使得其特别容易进入人的视听感受,并过耳难忘。评剧台词的高度口语话,极其容易深入当下生活的肌理,纳入艺术的血肉。
评剧的根底是通俗的,然而它抱朴含真、大巧若拙,通过晓畅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揭示的是深刻的生活哲理和民族道义。明明说的是家长里短,却让你觉得回味无穷,它句句都像土豆白菜,却让你觉得有肉有血,声声都是民腔民调,却偏偏让你觉得回味无穷。
一百多年来,评剧在人民臂弯里揽着,从人民的眼里跳跃着,在人民耳朵里回响着。“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评剧从冀东平原,能够风靡于华北、东北,进而享誉整个中国,有其深厚的原因。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第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后,戏曲振兴工程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加强戏曲教育不断获得明确的政策支持。整个戏曲界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大版图中,呈现出空前的活力。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移植剧目《宝莲灯》剧照
客观而言,尽管面临着复杂的困难和挑战,进行新世纪以来,评剧人一直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比如,充分发挥评剧反映现实生活的优势,更加围绕社会热点,突出对新时代城乡生活的反映。再比如,注重向文化内涵的挖掘, 重新加工改编评剧经典剧目。舞台美学上,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审美取向,展现出简约、华美、大气、凝练的风格特征。经营和传播上,也注重以市场手段,重新聚合观众群体,以新媒体手段,强化多样态的艺术传播。
此次汇演足以构成一个转折的节点,那就是评剧界的代表性院团、艺术家,历经三十年发展,在首都观众和专家面前集体亮相。观众们有疑问,评剧是这样有传统有实力的剧种,北京也是评剧的大本营,为什么相隔三十年,才有这样的汇演?专家们也直言不讳,评剧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相比,在艺术观念上显得滞后了。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始终带着强烈的反思和专家们交流:评剧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是这种自信的前提就是深刻的文化自觉,就是首先做好传承和创新,让评剧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次汇演,显然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评剧界必须拿出点底气,也要大大增强勇气,在全国戏曲千帆竞发的态势和版图中,重新找到自己在艺术和影响上的方向和位置。评剧这样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在全国范围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剧种,其振兴不仅是一个地方剧种的振兴,还会对整戏曲的振兴,起到先锋突进和示范带动作用!(杨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