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12-25 18: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杨晓华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北京演艺集团、丰台区委宣传部完成了一个创举。他们组织了10家全国优秀评剧院团,荟萃中国评剧界的中青年精英,在中国评剧院展演了20台精品剧目。每个院团两台戏,一台古装戏致敬经典,一台现代戏展示新貌。在共和国70周年、评剧诞生110周年喜庆的氛围中,一个深刻影响了近代文化史、艺术史的大剧种,30年来首次在首都舞台集体亮相,既深情地回顾过去,又热切地瞩望未来,体现出深沉的文化自信和勇毅的艺术担当。无论是演出中观众的频频喝彩,还是座谈中专家的句句点赞,都自然汇聚成这样一个共识:传承评剧,是发扬深厚传统的历史责任,发展评剧,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然选择,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评剧是个了不起的剧种

  作为一个地方色彩鲜明的剧种,评剧诞生于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冀东平原,这里曾是杂剧、院本、梆子等戏曲主脉集中灌溉的文化厚土,也是滦州皮影、乐亭大鼓、民歌秧歌、莲花落等民间艺术的风行之所。二十世纪之初,任连会、成兆才、孙凤鸣等艺人,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吸纳梆子戏的艺术体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1909年3月,成兆才带领成熟的“庆春班”进驻唐山“永盛茶园”,名声大噪,评剧艺术正式诞生。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传统剧目《乾坤带》剧照

  评剧艺术至少有过三次高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评剧艺术向北流布到东三省,向南成功打开了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享誉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并出现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等流派纷呈、交相辉映的繁盛局面;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广大评剧艺人翻身成为正式的艺术工作者,中国评剧院、天津市评剧团、唐山地区评剧团、沈阳评剧院等国有院团纷纷成立,在现代表演、导演、编剧艺术的支持下,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等艺术家创造出刘巧儿、杨三姐、秦香莲等深入全国戏曲观众心目的人物形象。像其他剧种一样,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思想解放的基础上,评剧艺术再次广泛焕发出时代光彩,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当代生活剧,如《闺女大了》《吹鼓手告状》《这样的女人》《高山下的花环》等演出盛况空前,整个评剧界作为历届梅花奖、曹禺戏剧奖等奖项得主的大户,备受世人瞩目。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和所有戏曲剧种一样,评剧艺术也同样面临着发展和转型中的窘境。新的多元艺术消费的环境,使得观众大量分流;新的生产机制的转换,使得院团和演职员必须直面观念和本领欠缺的恐慌;新的代际更迭和审美心态变迁,使得评剧舞台显得保守和滞后。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纵向和曾经的灿烂辉煌相比,还是横向和京昆、越剧、梆子戏相比,评剧的影响力都出现下降趋势,评剧的创新发展能力也捉襟见肘。

  评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

  评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誉为影响广泛的五大剧种。繁盛时期,评剧还被视为第二大剧种。这种历史影响,除了评剧和普通话接近的语言优势之外,还具有深厚的艺术根底。此次展演中,无论是《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还是《藏地彩虹》《小英雄雨来》《喊一声妈妈》等现代剧目,评剧作为一种剧种的艺术魅力,在展演中得到全面展示。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中国评剧院经典保留剧目《杨三姐告状》剧照

  评剧是特色鲜明的人民艺术。什么是艺术的人民性?历史的梳理可以长篇累牍,理论的论证可以千册万卷,但是艺术最后是要靠直观的形象说话的。观赏评剧,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民性。那是浓得化不开的人间深情,那是鲜活得滴出汁液的五味人生,那是有趣得让你通体舒展的会心大笑,那是悲情得让你掏心挖肺的痛不欲生。

  评剧脱胎于田间地头、长街里巷,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特别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讲故事,平地波澜,一波三折,一会云雷激荡,一会朗月清风;描人物,活灵活现,摇曳多姿,细腻处,如金雕玉刻,爽直处,如刀砍斧斫。

  评剧受到民间口语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唱腔、道白、念诵,如脱口而出,风行水上。评剧音乐强烈的歌曲性,使得其特别容易进入人的视听感受,并过耳难忘。评剧台词的高度口语话,极其容易深入当下生活的肌理,纳入艺术的血肉。

  评剧的根底是通俗的,然而它抱朴含真、大巧若拙,通过晓畅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揭示的是深刻的生活哲理和民族道义。明明说的是家长里短,却让你觉得回味无穷,它句句都像土豆白菜,却让你觉得有肉有血,声声都是民腔民调,却偏偏让你觉得回味无穷。

  一百多年来,评剧在人民臂弯里揽着,从人民的眼里跳跃着,在人民耳朵里回响着。“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评剧从冀东平原,能够风靡于华北、东北,进而享誉整个中国,有其深厚的原因。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第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后,戏曲振兴工程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加强戏曲教育不断获得明确的政策支持。整个戏曲界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大版图中,呈现出空前的活力。

振兴评剧正当其时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移植剧目《宝莲灯》剧照

  客观而言,尽管面临着复杂的困难和挑战,进行新世纪以来,评剧人一直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比如,充分发挥评剧反映现实生活的优势,更加围绕社会热点,突出对新时代城乡生活的反映。再比如,注重向文化内涵的挖掘, 重新加工改编评剧经典剧目。舞台美学上,不断融入新时代的审美取向,展现出简约、华美、大气、凝练的风格特征。经营和传播上,也注重以市场手段,重新聚合观众群体,以新媒体手段,强化多样态的艺术传播。

  此次汇演足以构成一个转折的节点,那就是评剧界的代表性院团、艺术家,历经三十年发展,在首都观众和专家面前集体亮相。观众们有疑问,评剧是这样有传统有实力的剧种,北京也是评剧的大本营,为什么相隔三十年,才有这样的汇演?专家们也直言不讳,评剧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相比,在艺术观念上显得滞后了。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始终带着强烈的反思和专家们交流:评剧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是这种自信的前提就是深刻的文化自觉,就是首先做好传承和创新,让评剧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次汇演,显然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评剧界必须拿出点底气,也要大大增强勇气,在全国戏曲千帆竞发的态势和版图中,重新找到自己在艺术和影响上的方向和位置。评剧这样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在全国范围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剧种,其振兴不仅是一个地方剧种的振兴,还会对整戏曲的振兴,起到先锋突进和示范带动作用!(杨晓华)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