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09 09: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原教授 雷军

  2019年的现实主义电影,延续了《我不是药神》的底层创作思维。不过戏仿之下,一些电影在主题选择上,有讨好底层观众口味的嫌疑,以超视镜的写实手段碰瓷缄默的社会情绪,审美格调停留在“小确悲”的忧伤里,批判得憋屈或无所适从,无法形成现实主义冲击波。观众的欣赏也如鲠在喉,戏里戏外的生活一样严峻沉重,哪里可以抽身,自我消解,自我轻松?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这些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或许受到了井喷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影响,注意日常生活面相的追踪,关注中国故事,却没有能捋捋故事延展的问题根系,因此落入理性认知的枯竭,同时也是感性表现的枯竭。现实主义,不是凝视或悬浮在生活之上的形而上,也不是站在批判的高位俯视众生,而是展示生活境遇,检讨问题内核,赋予人直面生活的勇气与精神的自由。作家迟子建曾经说过,“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主要特征,不是发现人类的个性事物,而是体现那些共性的甚至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因为只有这里才包含了人类生活中永恒的魅力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只有拥抱平庸的生活后才能产生批判的力量。”

  脱离历史境遇,深度的矛盾冲突已不可能,即便《中国机长》《攀登者》的故事主人公偶尔能制造传奇,但构不成英雄视角的主流话语。平庸生活,才是时代真实的境遇。现实主义要在平庸生活中批判庸俗性,发现具有永恒性的力量。否则,文艺创作就是一堆堆黑幕碎片,反噬生活只留下平庸。

  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无疑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典范,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流中,感受无法触底的人性深度、广度和宽度。影片讲述了邻里间的故事——儿童结伴游泳溺水,丧子留下的阴影是巨大的,不仅要寻找孩子的替代品,还要补救情感的窟窿,两代人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消化其中的隔阂。与都市剧的狂热华丽和神剧的玄幻相比,这部影片以“慢”节奏回应着岁月不居的快变,不动声色地呈现庸常生活下迸发的生命诉求;用大量冷色空旷的广角镜头装载渺小的人,把人作为生活生产的容器,承受一切馈赠。现实的逼仄、凌乱和不堪,被人的德性力熨平、理顺。社会突进,生活内在的同一性和恒定性却不能为时间带走;现实无边,人性就是摸索存在边界的力量。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现实主义的日常化回归,已是大势所趋。《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就在于立足日常生活做了人伦、道德和体制的批判性试验,而且批判得有热度、有方向,还支撑起伦理的希望。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日常化现实主义弱化了人物的时代典型性痕迹,降低了冲突的高度,而关注人物类型化、群体化的特征,敏锐感知其中持久的生存活力和意志。

  《地久天长》削弱了刘耀军、王丽云、沈英明和刘海燕等人的主体意识,他们如同影子般追随着社会的光。面对计划生育政策、改革下岗的时代波折,以及丧子的精神压力,刘耀军、王丽云有纠结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紧紧包裹情绪,辗转流动,等待伤痛外壳自动剥落。时间溶解伤痛留下的心茧,“对人葆有坚定的宗教性的信心”,积蓄着光明力量。影片没有像舞台剧那样激活两家的矛盾,构造世代仇恨,而是把苦难码在心里,用时间加重,考量二十多年的心结折磨。这是多么大的煎熬!相比过往的同类型创作,《地久天长》颂扬了人性的宽厚。沈英明、沈茉莉以自戕方式弥补后代的过错。颂扬了记忆力量,记忆有时是场灾难,可又是一种拯救方式。李海燕用二十年的思念洗脱内疚,沈浩浩用忏悔来摆脱记忆的纠缠。生活阵痛提醒人对生存状态保持清醒认识,支配人不停地进行情感洗礼。做着跨越时空的伦理清算,激励主体意识的树立,推高对生活的新企盼。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召唤,应与时代同步。电影对道德伦理的现代性理解也要不断进化,既不能陷入犬儒主义,也不能用淡乎寡味的鸡汤来糊弄观众。2019年,有些现实主义影片陷入魔性叙事的枷锁,在问题的批判中左突右撞,找不到个人逃脱的生路,从而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加重了问题主义的忧虑。影片固然无法解决真实生活的困顿,但要提高审美技能,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帮助观众抵抗焦虑,提振现实人文精神,这才是最大的看点。《地久天长》的故事本身不具新鲜感,之所以与观众达成了新视域融合,是因为给人以平民式道德和情感的自由享受。影片与传统的德怨诠释做了切割,在人、时间与伦理三者中构建伦理想象。底层人们以深切、漫长的生活体验,化解了信任危机,挣脱了时间考验的枷锁,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时代在变迁,这群人没有背叛过去,依然站在道德原地,撇去激越的热情,默默守望人心道心,同时享受不负任何怨诽的精神自由。这是最世俗的故事,也是最具魅力的生活能量。

  现实主义批判,要在平凡中写出大世界,在平民意识中发现求生意志和冲动,在日常中体验超越的力量。无论悲剧、喜剧、传奇和反讽,都应以艺术想象的批判力洞察人的精神密码,浇灌伦理情感,防止认识的虚无和理想的遮蔽。这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和成熟的表现。(雷军)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