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09 09: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原教授 雷军

  2019年的现实主义电影,延续了《我不是药神》的底层创作思维。不过戏仿之下,一些电影在主题选择上,有讨好底层观众口味的嫌疑,以超视镜的写实手段碰瓷缄默的社会情绪,审美格调停留在“小确悲”的忧伤里,批判得憋屈或无所适从,无法形成现实主义冲击波。观众的欣赏也如鲠在喉,戏里戏外的生活一样严峻沉重,哪里可以抽身,自我消解,自我轻松?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这些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创作,或许受到了井喷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影响,注意日常生活面相的追踪,关注中国故事,却没有能捋捋故事延展的问题根系,因此落入理性认知的枯竭,同时也是感性表现的枯竭。现实主义,不是凝视或悬浮在生活之上的形而上,也不是站在批判的高位俯视众生,而是展示生活境遇,检讨问题内核,赋予人直面生活的勇气与精神的自由。作家迟子建曾经说过,“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主要特征,不是发现人类的个性事物,而是体现那些共性的甚至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因为只有这里才包含了人类生活中永恒的魅力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只有拥抱平庸的生活后才能产生批判的力量。”

  脱离历史境遇,深度的矛盾冲突已不可能,即便《中国机长》《攀登者》的故事主人公偶尔能制造传奇,但构不成英雄视角的主流话语。平庸生活,才是时代真实的境遇。现实主义要在平庸生活中批判庸俗性,发现具有永恒性的力量。否则,文艺创作就是一堆堆黑幕碎片,反噬生活只留下平庸。

  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无疑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生活典范,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流中,感受无法触底的人性深度、广度和宽度。影片讲述了邻里间的故事——儿童结伴游泳溺水,丧子留下的阴影是巨大的,不仅要寻找孩子的替代品,还要补救情感的窟窿,两代人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消化其中的隔阂。与都市剧的狂热华丽和神剧的玄幻相比,这部影片以“慢”节奏回应着岁月不居的快变,不动声色地呈现庸常生活下迸发的生命诉求;用大量冷色空旷的广角镜头装载渺小的人,把人作为生活生产的容器,承受一切馈赠。现实的逼仄、凌乱和不堪,被人的德性力熨平、理顺。社会突进,生活内在的同一性和恒定性却不能为时间带走;现实无边,人性就是摸索存在边界的力量。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现实主义的日常化回归,已是大势所趋。《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就在于立足日常生活做了人伦、道德和体制的批判性试验,而且批判得有热度、有方向,还支撑起伦理的希望。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日常化现实主义弱化了人物的时代典型性痕迹,降低了冲突的高度,而关注人物类型化、群体化的特征,敏锐感知其中持久的生存活力和意志。

  《地久天长》削弱了刘耀军、王丽云、沈英明和刘海燕等人的主体意识,他们如同影子般追随着社会的光。面对计划生育政策、改革下岗的时代波折,以及丧子的精神压力,刘耀军、王丽云有纠结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紧紧包裹情绪,辗转流动,等待伤痛外壳自动剥落。时间溶解伤痛留下的心茧,“对人葆有坚定的宗教性的信心”,积蓄着光明力量。影片没有像舞台剧那样激活两家的矛盾,构造世代仇恨,而是把苦难码在心里,用时间加重,考量二十多年的心结折磨。这是多么大的煎熬!相比过往的同类型创作,《地久天长》颂扬了人性的宽厚。沈英明、沈茉莉以自戕方式弥补后代的过错。颂扬了记忆力量,记忆有时是场灾难,可又是一种拯救方式。李海燕用二十年的思念洗脱内疚,沈浩浩用忏悔来摆脱记忆的纠缠。生活阵痛提醒人对生存状态保持清醒认识,支配人不停地进行情感洗礼。做着跨越时空的伦理清算,激励主体意识的树立,推高对生活的新企盼。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召唤,应与时代同步。电影对道德伦理的现代性理解也要不断进化,既不能陷入犬儒主义,也不能用淡乎寡味的鸡汤来糊弄观众。2019年,有些现实主义影片陷入魔性叙事的枷锁,在问题的批判中左突右撞,找不到个人逃脱的生路,从而给人以虎头蛇尾之感,加重了问题主义的忧虑。影片固然无法解决真实生活的困顿,但要提高审美技能,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帮助观众抵抗焦虑,提振现实人文精神,这才是最大的看点。《地久天长》的故事本身不具新鲜感,之所以与观众达成了新视域融合,是因为给人以平民式道德和情感的自由享受。影片与传统的德怨诠释做了切割,在人、时间与伦理三者中构建伦理想象。底层人们以深切、漫长的生活体验,化解了信任危机,挣脱了时间考验的枷锁,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时代在变迁,这群人没有背叛过去,依然站在道德原地,撇去激越的热情,默默守望人心道心,同时享受不负任何怨诽的精神自由。这是最世俗的故事,也是最具魅力的生活能量。

  现实主义批判,要在平凡中写出大世界,在平民意识中发现求生意志和冲动,在日常中体验超越的力量。无论悲剧、喜剧、传奇和反讽,都应以艺术想象的批判力洞察人的精神密码,浇灌伦理情感,防止认识的虚无和理想的遮蔽。这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和成熟的表现。(雷军)

 

  提振现实主义电影的批判精神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