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1-25 15: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任丽娜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除夕和大年初一为最高潮,直到正月十五整个“年”才算结束,它标志着寒冬的结束和新春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要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春节民俗多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的生命节律也应顺乎自然规律,所以在季节的首尾之际,祭祀祈丰年的同时,还要举行各种迎春活动,以激发生命的活力,更新美好夙愿。春节鲜活地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鞭春牛、贴春联、燃爆竹、吃饺子、舞龙狮等。传统意义上,人们喝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二十三祭灶王爷的时候需要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止他上天讲坏话;二十四扫房子的时候也仿佛将一年中的不美好全部扫除;二十五以后陆陆续续准备好丰盛的年货来表达丰收喜悦也犒劳了辛苦一年的身心;到了除夕,最重要的是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因地区差异,或饺子、或汤圆、或年糕等寓意美满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一扫平时的忙碌和疲累,心头的慰藉与幸福感洋溢在脸上,轻松愉悦地陪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聊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春,家家户户饱含激情地憧憬着新一年的梦想和希望。在辞旧迎新的初一,“开门爆竹”噼噼啪啪一阵声响后碎红满地,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传说爆竹是用来逐退年兽恶鬼的,虽然只是迷信,却反映出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之后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与亲朋好友团聚,在欢乐与喜庆的气氛中增进感情。初五开小市逛庙会,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旱船、秧歌、高跷、舞狮子、吃元宵、燃烟花、闹花灯好不热闹,“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主要传统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与时代相适应散发新活力

  几千年的传承中,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春节也被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人选择到大城市发展,但是,无论离家多远,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一年里最大的心愿,因为团圆是春节的核心内涵。“春运”便成为春节的一项新产物,即便远在他乡,旅途劳顿,人们都会想方设法与亲人团聚。或许终有一天“春运”会随时代发展而消逝,但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春节回家是不变的信仰,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团圆更是不变的形式。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同样伴随时代进步而来的还有电视的普及和发展。1983年,由央视打造的“春晚”成为那个年代人们除燃放爆竹之外唯一的娱乐,它丰富了团圆守岁、放松娱乐的节日内容,被人们称为“精神年夜饭”。春晚应新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并成为除夕夜的一种新文化,陪伴全球华人走过了近30多个年关。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春晚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却并非如意,“春晚”被指忽略了年轻一代对节日文化的时代性需求和感受。

  今年,B站线下跨年晚会一炮走红,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着实温暖了年轻一代的心。这台出圈晚会依托大数据为B站受众群体量身定制,将他们的青春记忆与当代新潮相融合,在虚拟与现实间穿梭,令人眼前一亮。湖南花鼓戏与欧美摇滚融合竟能造成“神曲”效果;平时庄重严肃的合唱形式也能用来表达日常生活;传统琵琶在年轻人手中竟可模仿世界各地的乐器,奏出最为时尚的音符;相声吸收说唱、舞蹈甚至动漫元素,也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凡此种种,跨界的隔阂统统被打散,浓浓的二次元气息让人耳目一新,它对受众人群的细分,是其制胜的法宝,也勾勒出新时代语境下,传统与时代适应的一个新样本。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古老的未必过时,新锐的未必浅薄,刻板复古犹如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背离传统的创新恰似一潭没有活力的死水。其实,春节一直都随着年轻人对节日的诉求而不断与时代相适应,犹如奔流不息的活水源头,包融交汇着多元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传统价值永不过时

  时代在嬗变,过年的方式也在悄无声息地随之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春节不比儿时热闹,大城市里少了烟花爆竹声,叩头施礼的传统拜年方式也逐渐被手机、微博、微信所取代,即便走亲访友,欢聚的时间也少了些追逐打闹,低头玩手机变成司空见惯的场景。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只有春节带给我们的精神仪式感及其蕴含的重要价值是亘古不变的。首先,春节以祭祀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历史对话,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以团圆为核心的节日理念,坚固了家庭价值的坚守;第三,新年期间走亲访友以及庙会社火等民俗形式,凝聚了社会成员间的关系,利于社会的和谐;最后,由春节衍生出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追求、理想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具有影响世界文化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情操,几千年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和享受亲情的本质都没有过时,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春节好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