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07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魏兵

  2019年年末,由香港导演叶伟信执导的《叶问4:完结篇》上映,累计票房11.82亿,创下“叶问”系列功夫片的票房之最,也为该系列画上完整的句点。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叶问4:完结篇》海报

  自2008年,“叶问”系列的四部影片在遵循真实人物原型的基础上打造的功夫英雄“Ip Man”,成为功夫人物传记片史上不可小觑的经典形象。他以谦恭有礼、长袍加身的儒雅先生形象和行云流水、柔中带刚的一招一式打造成一种文化符号,蕴藏着当代功夫片的侠义精神与伦理道德。

  叶问:功夫人物的影像定位

  由叶伟信执导的四部《叶问》,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讲述叶问为夫、为师、为人、为父的一生,消解了传统武侠片的宏大叙事和奇幻色彩,在影像中建构人物角色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叶问,咏春拳的开宗立派之人。他拜师学技,开馆授徒,高徒辈出,将一套自卫防身之术发展为实战技击之绝,将咏春拳传播世界。甄子丹,自幼习武的华裔演员。曾在《情逢敌手》《特警屠龙》《新龙门客栈》《铁马骝》等影片中展示出干净利落、凌厉迅猛的武打才能,是继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之后又一位声名远播的功夫之星。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叶问》剧照

  在该系列功夫片中,甄子丹一改往常的“硬汉”形象,一袭长衫示人,内收为一位豁达大度、温和谦恭、隐忍内敛的“书生式”武者,以高度的表演匹配度完成叶问的影像角色定位。为夫,甄子丹善用眼神交流,显露叶问对妻子的尊重与温柔;为师,多用动作示范,表现叶问对徒弟的诚心传授;为父,不苟言笑,隐瞒病痛,将深沉父爱内藏于行动之中;为人,常以理服人,传达叶问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精神。在表演技巧上,演员告别粗犷张扬的武夫式形象,转而关注个人情感的体认过程,与欲言又止、内敛含蓄的角色高度匹配,由此塑造了富有情感与神韵的叶问形象。

  为表演出真实可信的叶问,甄子丹闭门苦练咏春拳,剧组也先后请来叶问之子叶准、叶正任动作导演与武术顾问,着力高度还原咏春功夫的风范。无论是木人桩前的自我训练,还是对打过招,柔中带刚的强韧力度,不拖沓、不迟疑的动作流线,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切准把握了咏春拳凌厉与灵动的优雅风范。作为有商业诉求的功夫片,《叶问》利用极具美感与韵味的武打功夫,满足观众追求速度和力道的视觉快感与审美欲望。一部接续一部的系列化运作,在重复中契合观众的定向审美期待,再加上“未完待续”的悬念式片尾设计,激发起观众的银幕欲望,极具市场感召力。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在观众特定的视觉快感与审美期待中,成为“武”与“侠”的人物符号,作为文化文本的“叶问”孑然立于银幕。所谓“武”,是身怀精绝的独家功夫;所谓“侠”,是主持公道、坚守正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气质秉性,是重然诺、疏财富、轻生死、敦风节的浩然气度,是为打抱不平而勇于赴汤蹈火、不惜牺牲的精神品格。侠不异武,武不异侠。侠者,是功夫片的正面人物,是展示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借此表达蕴藏在武术格斗背后的道德价值与伦理诉求。

  “叶问”系列影片中,真实人物原型与理想银幕人格在消费社会中的建构与呼应,成功地将富有动作感的娱乐需要与内含侠义精神的价值诉求相结合,磨合匹配出集动作与情怀于一身的银幕英雄,由此完成功夫人物至真至善的影像文化定位。

  咏春拳:影像暴力的叙事逻辑

  在以暴制暴的武术世界中,“暴力”本身是一种文化原罪。因而,合理化暴力动作成为功夫片叙事的逻辑起点。“叶问”系列着重展现的咏春拳,是在感官刺激影像中建立的基于道德和历史诉求的真打实斗,重新赋予功夫江湖以现实逻辑和人文内涵。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叶问2:宗师传奇》剧照

  叶问的每每出拳,总是出于匡扶正义、扬善除恶的伦理道德诉求。《叶问2:宗师传奇》中,战胜英国拳王的叶问如是说:“我的胜利不是要说明中国武术比西洋拳要厉害,而是说人的地位由高低不同,但人格没有贵贱之别。”所谓武打,所谓暴力,不是拳脚功夫上的硬碰硬,而是在逻辑起点上基于道义精神与伦理价值的正义理由。

  从佛山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美国,叶问的每次出手都具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也充满些许无奈与悲悯。从南北拳法的劝诫与较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凌辱倾轧,到大战英国拳王的挑衅,与张天志的正宗咏春之争,再到远赴大洋彼岸,抛下私利解救华人少女,孤身浴血美国军官——本意与世无争。

  他虽授拳于徒,却要求门生“最好不要打架”。正如对徒弟阿梁的淳淳教导:“但我想你学的是中国武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了中国人的精神还有修养——贵在中和,不争之争。”对于叶问来说,真正的功夫恰如《叶问》(2008)开篇首显身手一般,是一种闲适。因为叶问与上门挑战的廖师傅之间,不过是一场只关乎武技,无所谓输赢的闭门切磋,饭后闲趣而已。

  消解咏春功夫暴力性的审美修辞,首先是建立了合情合理的逻辑起点,其次是创作既具有可看性,又充满仪式感的视觉影像,并以此强化该系列的类型化与系列化特征。

  在可看性方面,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构图与情绪性音乐的协调配合,展现行云流水的功夫拳脚。在仪式感方面,多以“擂台比武”为原型设置对打情节,完成景观化叙事。比如,日军军营的武士道打斗场、洪拳武馆的圆桌、英人的拳击格斗台,以及唐人街的表演擂台等,以区隔空间确立该段落叙事的观赏性与完整性。同时,通过纪实风格的摄影,展现真实的咏春拳拳法,再利用快速剪辑手法产生的视觉紧张感,两相结合完成镜头动作的承接转换,巧妙地体现咏春拳的沉稳老练与从容不迫。

  咏春功夫成为既不同于成龙的谐趣打斗,也不同于李连杰的北派竞技,更区别于徐克的奇幻动作的影像暴力景观,成为银幕上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标识。

  多空间:身份认同的文化印记

  “叶问”系列功夫片最突出的文化标识,是建构具有共同文化记忆的影像空间。借助多空间叙事,让观众在体认角色的过程中,认同角色行动的道德归属,产生价值共鸣,进而与人物角色的民族情感共振,与文化身份相合。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叶问3》剧照

  与袁和平的谐趣喜剧、徐克的视觉盛世和何平的苍凉古镇等武侠世界不同,它打破了单一叙事空间的阻隔,在佛山、香港与美国之间不断认同与强化“想象的共同体”,指向共同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记忆。

  《叶问1》将叙事空间架构在大隐隐于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平视的观看关系中,建立叶问的平民身份,观众首先认同的作为普通佛山人的叶问,既是他平静闲适的日常生活,也是硝烟乱世中的苦难与艰辛。日常化的空间叙事,以展现叶问作为普通人的隐痛为心理铺垫,意在后扬同为中国人共赴国难的中华民族气概。

  《叶问2:宗师传奇》和《叶问3》接续叶问一家逃至香港避难的时空序列,逐渐消解宏大叙事的“家国语境”。英人殖民的痛楚,地方势力相勾结的混乱,都刻印着殖民时期港人的无奈与酸楚。叙事视角转而切入本土身份的认同,力意表征港人在殖民时期的失语身份。

  以前三部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叶问4:完结篇》便脱离于叶问本人真实经历,进行艺术想象的虚构创作。虽如此,但却将1960年代港人以及海外华人在美国的窘迫处境勾勒得鲜活透彻。华人学生受到的校园霸凌,唐人街华人遭遇的歧视,美国警方对华人的狂傲与不屑,以及中国武术在世界面前的尴尬等,无不透过叶问的视角流露出后殖民时期海外华人的举步维艰。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

《叶问4:完结篇》剧照

  在这四部影片中,叶问代表着千千万佛山人、香港人、中国人和华人,叙事空间虽在流转,但最终共同指向同一的民族身份,这也是该系列片斩获票房另辟之蹊径。

  海德格尔曾言:“一切艺术本身究其本质而言都是诗”。毋庸置疑,叶问系列已然谱写成关于道义精神和文化品格的精彩诗句,确立了一种文化标识。这种文化标识成为全球华人对正义、对至善的伦理要求与共识,打开了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与情感的深度空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博士研究生)

 

  “叶问”系列:功夫人物传记片的文化标识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