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疫情凶猛,为2020年的开篇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纵使如此,人们依然不曾忘却那些美好事物,比如爱情。2020年的情人节如期到来,“光明观影团”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叙事文本进行评论,以飨读者,它们既有美国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恋恋笔记本》,也有艺术性更强的中国电影《重庆森林》;既有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也有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希望读者们在不同文本的解读中,看到爱情的“如梦似幻”,收获感知爱的力量。
作者:彭楚钦
一直以来,爱情都是电影青睐的主题,这主要得益于电影的“造梦”机制尤其适合表现爱情的浪漫属性。随着情人节的到来,重温经典的爱情片似乎可以看作一种仪式。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爱情故事里获得一种满足感,不论是《泰坦尼克号》的梦幻,还是《两小无猜》的纯真,亦或是《花样年华》里的伤感,每一部影片里都有触动自己的影子,而这种触动都是观众在影片中的情感投射。为了避免让观众意识到这种机制,电影常常采取一种“缝合”策略,让观众沉醉于电影编制的“梦”中。
《恋恋笔记本》海报
尼克•卡萨维蒂导演的《恋恋笔记本》是一部口碑颇高的美国爱情片,在豆瓣评分中甚至达到了8.5分,有43万余人参与了评价。高评分的背后是人们对影片高度认同的体现,事实上也证明了影片对“缝合”策略的娴熟运用。影片讲述了富家小姐艾莉与出生在穷人家的诺亚邂逅、热恋,遭遇女方父母反对分手,后阴差阳错重逢,最后相守一生,一起牵手离开人世的故事。从影片剧作的基本构架来看,这类故事模式相当符合好莱坞爱情片的叙述策略,充满了模式化、类型化,但该片不止于此。平庸的“造梦”影片往往随着观众的离场而随即破灭,但高明的影片让人即使跳脱出文本仍对剧情念念不忘,甚至深信不疑,《恋恋笔记本》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在浪漫主义的文本中实现了对观众的深度缝合。
影片深度缝合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方式上。电影开篇,老先生杜克带着一个笔记本在疗养院给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讲故事,场景在杜克的讲述中逐渐展开,接下来的情节都是影片角色讲述的情节,而非影片本身。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木匠诺亚与一位富家女子艾莉曲折的爱情故事,颇有浪漫主义的味道,以至于杜克会时不时打断一下讲述的进度,给倾听的老奶奶制造悬念,然后在后者禁不住地追问下继续讲述,诺亚与艾莉的情节再次推进展开。影片在讲述者与被讲述者的不断置换中,逐渐为观众建立起一种客观的错觉,即影片展现的仅仅是杜克口中的是一个梦幻、浪漫,甚至显得虚假的故事,为的是让老奶奶抱有兴趣地听下去。这种客观错觉的建立,让观众深信故事就是故事,与两位老人无关,然而本片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恋恋笔记本》剧照
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老奶奶对悬念的正确判断让观众意识到诺亚与艾莉的故事正是二位老人的经历,直到杜克讲到故事的结局时故意停顿:艾莉在自己的未婚夫朗恩和诺亚之间做抉择。巨大的疑问抛向正在倾听的老奶奶,此时她哭了,并抽噎地对杜克说到:“你就是诺亚,我想起来了。”至此,角色口中的故事与影片的故事完成统一,诺亚与艾莉的爱情正是二位老人年轻时的经历,故事被完美地移植到二位老人身上,进而发生更浪漫的化学反应——老先生如此耐心地陪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除了爱情还能是什么?为了继续强化这种浪漫主义,影片在邻近结束的十分钟里,彻底抛弃了对过去的回忆,着重讲述现实。清醒了的艾莉仅仅保持了5分钟清醒便再次不认识丈夫,伤心欲绝的杜克引发了心脏病。一天夜里,杜克来到艾莉床前,生命岌岌可危的两位老人选择一起死去,爱情的浪漫主义在这种悲剧结局下达到顶峰,观众也被深度缝合到影片的叙事文本中,无法自拔。
事实上,老先生诺亚•杜克以“杜克”的简称向老年艾莉讲故事,一方面是对艾莉不认识自己而诱发其痛苦的回避,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让观众产生间离,在其讲述故事的时候不去怀疑讲述者的身份。但恰恰是这种客观的信任,让观众掉入了更大的“欺骗”中,观众相信诺亚不但与艾莉冲破贫富差距、父母反对、其他爱慕者的竞争等,而且在年老时长相厮守,一同离世,这难道不仍是好莱坞编制的“爱情之梦”吗?
《恋恋笔记本》海报
对好莱坞电影是“美酒”还是“毒药”的讨论从来没停止过,有学者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就是“拳头+枕头”,为了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制造具有欺骗性的叙事文本,这无异于“精神鸦片”。电影对爱情的表现当然可以是浪漫主义的,但浪漫主义不等于虚幻,相对于《泰坦尼克号》中对爱情的浪漫主义表现,《恋恋笔记本》显然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它让观众深信于影片制造的爱情故事,甚至可以像主角一样去牺牲,显然这是现代爱情伦理中并不提倡的。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研究生)
【情人节文艺评论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