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牡丹亭》漫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0 10: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疫情凶猛,为2020年的开篇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纵使如此,人们依然不曾忘却那些美好事物,比如爱情。2020年的情人节如期到来,“光明观影团”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叙事文本进行评论,以飨读者,它们既有美国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恋恋笔记本》,也有艺术性更强的中国电影《重庆森林》;既有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后窗》,也有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希望读者们在不同文本的解读中,看到爱情的“如梦似幻”,收获感知爱的力量。

 

  作者:李华裔

  四百年前,明代汤显祖完成了他的传奇巨作——《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他的一生尤以“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著称,其中《牡丹亭》是“四梦”中最为出色且流传最广的一部,正如汤显祖所言:“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描绘人间至情的浪漫主义杰作成为中国文坛的一座巍峨丰碑。时至今日,学界对于《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尚存争议,无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还是文言小说《杜丽娘记》,原作的故事主题一目了然:才子佳人,得配良缘。若干年后,汤显祖用他的妙笔为原剧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内涵,使剧中的主人公拥有更为曲折、丰满的生命轨迹。

《牡丹亭》漫说

  一位养在深闺的淑静女子杜丽娘,瞒过父母擅入自家的后花园,在饱览了园内的盎然春光后,自我意识在一瞬间怦然觉醒:原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何我却在这小庭深院里独徘徊?一串长问激起了杜丽娘对爱情、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杜丽娘,只得借梦境以抒胸臆,梦中的杜丽娘与一个神秘的青年男子千般缱绻、万般温存,一场春梦过后,佳人因梦生情,从此茶饭不思,最后灯枯油尽、香消玉殒,其死后,按照生前遗愿被葬至在后花园的梅树下。某天,一个叫做柳梦梅的书生在赶考途中拾得杜丽娘画像,被画中人美貌所吸引,便视若珍宝般挂在自己的房间终日欣赏,他的虔诚举动引来了杜丽娘的魂魄,杜丽娘见此人正是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梦中情郎,遂告知他只要掘开梅树下的坟墓,她便能死而复生。在爱情魔咒的驱使下,柳梦梅不畏人鬼两界,第二天便掘开坟墓,杜丽娘果真破土复生,两人正式结成佳缘。书至此处并未完结,后续情节还有费尽周折认亲,梦梅科考得中,皇帝匹配佳缘,到这儿才算为全剧画上了“家和人团圆”的句号。

  故事虽是大众乐见的大团圆结局,但其离奇程度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死而生”,更像是一部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然而她的生与死,却充满了现实意味。杜丽娘的“因情而死”,一如凤凰涅槃,肉身虽尽,精神不灭,之后的“由死而生”,也并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是杜丽娘以生命为代价获得的新生,即一个拥有了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的全新人生。杜丽娘的“反叛”,又何尝不是身处封建官场现实中的汤显祖心底的无声呐喊,他崇尚正义、讲求气节、珍视理想,用艺术表达的精神力量穿越古今,震撼、唤醒了无数世人的心灵。

  汤显祖有着文人的情思、诗人的才华,经其鬼斧神工般雕琢的《牡丹亭》辞采华美,动人心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等等名句已脍炙人口,家传户诵,连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听及都不觉“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更有明末才女冯小青因感叹于剧中人杜丽娘的至情,留下了“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的千古佳句。

  更多的人爱上《牡丹亭》,是源于昆曲这扇艺术大门,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绚丽瑰宝,“以曲行腔”的“曲牌体”隽永悠扬,至雅至美的舞台形式和一唱三叹的婉转曲调尤为适合表现才子佳人的离合爱情,完美契合了汤显祖细腻笔端下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牡丹亭》和昆曲的结合堪为“天作之合”。昆曲《牡丹亭》一经面世便成为舞台上传演不绝的经典剧目,即便在当下,也依旧是上昆、北昆、苏昆等各昆剧院团的“看家戏”,如上昆华文漪、岳美缇演绎的《牡丹亭》至今被视为当今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之作。2004年,由台湾著名学者、昆曲守护者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本、唱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做出探索改良,让古典因应时代,迄今已在全世界巡演近四百场,成为当下戏曲传承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范例。昆曲的发展,需要忠实保留完整的艺术肌理,也需要添注新的活力,惟其如此,才能让《牡丹亭》这样的经典作品“还魂”于当代,通往更美的未来。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段人间至美的情话,一场穿越生死的爱恋,透过岁月的风尘,在一路轻吟浅唱中徐徐前行。每个人都是“汤显祖”,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牡丹亭”,惟愿世间美好梦境都能实现,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

 

  【情人节文艺评论专题推荐】

  《泰坦尼克号》:世俗、灾难与爱情神话

  《恋恋笔记本》:浪漫主义文本的深度缝合

  《重庆森林》:都市拥潮的爱情絮语

  《牡丹亭》漫说

  《后窗》:凝视之下的求爱者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