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温《金蔷薇》:乌托邦崩坏后羞谈“怕和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重温《金蔷薇》:乌托邦崩坏后羞谈“怕和爱”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2 10: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西蒙

  2月7日,一代翻译名家戴骢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87岁。今天很多年轻的读者已经不熟悉戴骢这个名字了,就像他翻译的那些俄国文学经典著作,曾经是启迪80年代知识界“思想的闪电”与“美的精神”的复苏之光,却也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落入沉寂。众声喧哗的文坛内外,《金蔷薇》《骑兵军》《大师和马格丽特》这些带有俄国文学沉郁之美的作品,也不再常常被人提及。

重温《金蔷薇》:乌托邦崩坏后羞谈“怕和爱”

《金蔷薇》康·巴乌斯托夫斯基[俄] 著 戴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金蔷薇》堪称俄国文学精华之集萃,作者巴乌斯托夫斯基既有托尔斯泰的深邃与浩大,又有屠格涅夫与蒲宁笔下的温柔缱绻,甚至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世界里的纠结与自省,书中用十几个诗化小说或散文探讨了文艺的奥妙与人生的哲思。

  在《珍贵的尘土》一篇中,巴乌斯托夫斯基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波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上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对十年前的笔者来说,《金蔷薇》是巴乌斯托夫斯基文艺思绪的精粹,也是俄国“文学的远征”在疾风骤雨的红色年代下特殊的产物,是在集体宏大叙事的穹窿下漂浮的个人思考,也是普希金以来的俄国文学万神殿上的一珠仙草。

  这部作品看似是一个作家对创作的思考,其实是与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精神》中提出的“弥赛亚精神”一脉相承的心灵之旅。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依赖的精神土壤——俄国文学永远自由而高贵,这里有星空下所有奔腾不息的河流,以及布满苦难的祖国的广袤土地,《金蔷薇》与俄国文学中弥散的理想主义情绪完美融为一体。几乎同时,知名学者刘小枫先生写的《重读金蔷薇》于1988年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刘小枫从一个旧的乌托邦的精神幻觉走出后,描绘了一个新的精神彼岸,却忽视了他以及那一代人走出狂热后的反思与冷静。当一切高歌猛进的岁月终归寂灭时,这场乌托邦的大梦也注定要醒来。

  刘小枫在八十年代末的慨叹,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情绪,用雷蒙德·威廉斯的话说,这种猛然觉悟的感觉,也是一代人的“情感结构”。刘小枫曾写到:“这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这代人起初并没有想到,理想主义竟然也会有真伪之分……”尽管他后来引入了另一套理论体系,来填补告别乌托邦幻梦后的空白,却无法面对日益坚硬冰冷的现实,世事苦涩而无奈,也无法给它们提供思想的试验场。

  在刘小枫写下《重温金蔷薇》后不久,知识分子告别了启蒙主义思潮活跃的时代,有人在九十年代“躲进小楼成一统”,也人直接跳入市场与资本搏命。但是,刘小枫也好,《读书》杂志也罢,那一批学者最终还是保持了相对独立性,也成为了90后年轻人在大学时代膜拜的学术偶像,甚至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标杆式角色。然而,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呢?在幻梦崩坏、激情散去后,我们是否还有信心,能在未来言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黄西蒙)

 

  重温《金蔷薇》:乌托邦崩坏后羞谈“怕和爱”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