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想见你》热播的深层原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想见你》热播的深层原因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2-27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崔广洲

  最近,台剧《想见你》热播并高分收官。故事设置比较精妙,包含双向穿越、悬疑推理、青春纯爱等诸多元素,引人入胜。剧中,九十年代复古的街道、老旧的流行音乐磁带、下雨天穿高中校服的女生、洒满阳光的校园操场等,勾起了观众的青春记忆。除此,该剧还严肃地探讨了一个社会问题——问题少年的自我认同与救赎,发人深思。

《想见你》热播的深层原因

电视剧《想见你》海报

  轮回的爱情,个体的成长

  2019年,精明干练的公司白领黄雨萱因为男朋友王诠胜的去世而伤心难过,借由一个老式随身听和一首老歌,灵魂穿越到1998年的高三女生陈韵如身上,认识了同是高三学生的李子维、莫俊杰。三个人,上演了一段独特的青春故事。莫俊杰默默地喜欢着陈韵如,而陈韵如喜欢阳光帅气的李子维。李子维爱上的,却是拥有黄雨萱灵魂的陈韵如。看似美好的青春,却在暗中写好了悲剧剧本:陈韵如将在1998年的小年夜被杀死。

  2003年,从加拿大回到台湾的李子维不幸因车祸变成植物人,灵魂穿越到了2010年的王诠胜身上。此时,他终于相信了1998年时黄雨萱对他说过的话。黄雨萱正在读大学一年级,李子维借着王诠胜的身体去爱她。一切,仿佛是写在“莫比乌斯环”上。2017年,王诠胜因飞机失事而去世,魂归到2003年的李子维身上。黄雨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一直在寻找王诠胜留下的蛛丝马迹,而事实上,她爱着的是拥有李子维灵魂的王诠胜。2019年,黄雨萱通过灵魂穿越,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王诠胜”。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当中展开,自始至终,李子维爱的都是黄雨萱。

  陈韵如将在1998年的小年夜被杀死,凶手究竟是谁一直牵动着剧情发展。当真相大白,我们才恍然大悟,这看似是一部青春纯爱剧,其实编剧更多地在关注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陈韵如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离异家庭,母亲从事陪酒工作,弟弟不思进取。陈韵如认为没有人在乎自己,为了让人们记住她,会选择被杀害而不是自杀。而莫俊杰关注到了她的美丽、恬静,并喜欢上她,甘愿完成她的心愿而假装成杀死他的凶手。莫俊杰是一个右耳听力不好需要借助助听器的孤儿,但他聪明、细心、体贴。与黄雨萱和李子维相比,陈韵如和莫俊杰都有明显的缺陷,心理或生理上的。他们在社会上该如何生存,如何自我认同,如何走出心理阴影?这才是编剧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我回去要做什么?”“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让陈韵如平安度过1999年2月14日的小年夜。”解开“莫比乌斯环”的关键,在于救下陈韵如。编剧这一设定,可谓十分精妙。只有救下陈韵如,莫俊杰才能免于自杀。陈韵如走出阴影、肯定自我,才能结束无休止的轮回。故事的结尾,属于完满式的。轮回停止,陈韵如在自我肯定中得到了重生,在自我认同中完成了救赎。

  阴影下的自我围困与突围

  《想见你》全剧,对王诠胜的描述极少。剧中,他仅存在于2010年至2017年,且是作为李子维的替代品而存在。遭受过校园暴力的他,平时沉默寡言。剧作唯一一次表达王诠胜的内心世界,是在飞机失事前他与李子维的对话中。王诠胜明明知道飞机会出事故,却依然选择登机。他想救下飞机上的乘客,阻止这次空难,但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现实中,他的爱情倾向得不到认同,校园暴力留下的心理阴影无法驱散。与其说他选择死亡是成全李子维,倒不如说是成全自己,向不理解他的世界低下了头。

  莫俊杰,一个右耳失聪的孤儿,小时候性格自闭、自卑,经常受到同学的欺侮。长大后,他喜欢陈韵如,却不敢表达。在得知陈韵如喜欢李子维后,他主动退出。这一切,都显示了他内心的自卑。但是,他最终走了出来,向陈韵如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在最后一刻阻止了陈韵如的自杀,也同时拯救了自己。

  王诠胜的自我围困与莫俊杰的自我突围,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两人都处在阴影之中:不被理解,受到欺侮;另一方面,与莫俊杰主动走出阴影,并帮助陈韵如肯定自我相比,王诠胜的自我围困更具悲剧性,令人唏嘘不已。

  总体来说,《想见你》在表现人物、讲述故事方面是出彩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瑕疵。例如谢芝齐这个角色,也是个没有完成自我救赎的问题少年,剧中却没有过多交代他的家庭情况;李子维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活在与黄雨萱的爱情当中,人设显得单薄了些。

  瑕不掩瑜,尤其是在青春题材影视作品主题同质化的背景下,《想见你》凭借着穿越、推理、纯爱的外壳,以节奏紧凑、环环相扣的精彩情节,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实属难得。期待国产剧能够以《想见你》为起点,出现更多好作品!(崔广洲)

  (作者系凤凰出版社编辑)

 

  《想见你》热播的深层原因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