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重木
近年来,“大女主”题材的影视剧屡见不鲜。从早期借助男权背景展示女性意识崛起的“宫斗戏”,到用传纪体来表现女权主义的《武媚娘传奇》,这些“女强人”撑起了国内影视界的“半边天”,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大女主”题材的影视剧成为爆款。
《甄嬛传》剧照
所谓“大女主”题材是以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故事作为主线而展开,人物在经历过山车般的披荆斩棘后功成名就。随着近几年国际上掀起的一波波关于强势反性侵、提倡同工同酬以及反思工作场合与传统性别制度中存在的偏见、歧视和不公平的运动,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与关注成为全球影视圈中的主流:从早年间颇受好评的《傲骨贤妻》《实习医生格蕾》与《国土安全》,到最近引起热议的美剧《致命女人》《杀死伊芙》和塑造女性群体群像的《女子监狱》,再到换上女性主角的英国老牌科幻剧《神秘博士》,这些剧通过多重维度描绘和塑造了女性群体,强调女性精神的独立性。在这一点上,同题材的国产剧还有待提高。
《傲骨贤妻》海报
当下,被古装、后宫题材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国产“大女主剧”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矛盾:这些剧看似围绕着“大女主”展开,但其对其生命绵延和生活的展现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片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此类型编剧对“大女主”这一标签的理解出现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恰恰来自于这个“大”字。从表面看,这个字似乎证明了剧中女性的坚韧与勇敢,批评了性别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但剧中的成功看似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其实只是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斗狠,女性通过各种非正规且阴险的手段来获得权力,为争夺各种资源而争得你死我活。
由此可见,这类剧只是戴上了“大女主”的面具,其实是男权剧的便装,其核心依旧是一整套封闭的男权逻辑,充满了对女性的邪恶想象。这些“大女主”与其说是女性寄托情感的偶像,不如说是男性凝视幻想的对象。
很多编剧在塑造角色时忽视了女性真正的精神独立,甚至在很多时候成为传统性别制度的潜在帮凶。那些最终成功的女性其实并没有真正成长,剧情发展反而巩固了传统性别成见,让她们成为父权统治下的“管家”,管理和规训新一批的年轻女性——如《甄嬛传》续集《如懿传》,曾经的“大女主”甄嬛成为位高权重的太后,约束起活泼且时常不守规矩的如懿。但《如懿传》相比较其前辈还是有进步的——叶赫那拉氏在断发时所说的那一席话,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背后的真相:后宫常年争斗不休的真正原因来自于男权桎梏,女性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中争取活下去的机会。而在同样由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中,虽然对传统性别制度中女性的遭遇做了有限的讨论,但最终还是淹没在言情剧的爱情江湖中。
这些“大女主剧”中的女强人们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和奋斗着,但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塑料壳,成为戴在性别制度上的假面,让人恍惚以为它似乎真的在讨论女性的处境。其实在“大女主剧”历史上有很多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如完结许久的《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本身就是反讽,是对传统女性“做一个温顺贤良妻子”观念的揶揄。这部多季剧通过对女主生活、工作和爱情等多方位的展现,描绘了一个现代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工作场所可能遭到的种种问题,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处境;最近爆火的《致命女人》则主要讨论了在那些看似美满的生活下,女性所遭受到的无言压抑和痛苦,这些痛苦一方面来源于男性,另一方面来自于性别束缚——它看似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身处其中的女性。
与披着“大女主”外衣的女主人公所遭遇的“传奇”经历不同,真正具备独立精神的女主更关注女性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喜怒哀乐与摸爬滚打,并且毫不留情地摘下那张假面,把真实的状况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剧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观念与对于某些群体的看法和态度。当某些“大女主剧”向我们展现着如何顺从压迫者来获得有限权益时,对女性群体真正有思考的编剧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世界、直奔问题的根本处入室操戈,他们鼓励着人们对女性意识崛起进行思考,争取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只有如此,“女主”即使不“大”也依旧能给人力量。
(作者系同济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