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郝瀚
《特警队》是导演丁晟的新作,对本就擅长拍摄硬派动作犯罪类题材的他而言,《特警队》的拍摄可谓轻车熟路,此外本片阵容也颇具深度,兼有一众实力与偶像演员。从常规经验出发,对此驾轻就熟的导演应深知类型运作规律,但该影片却在艺术与商业上双双失利。
《特警队》海报
从类型分类看,《特警队》可以被视为一部警匪片。警匪片通常以警察/匪徒的二元对立彰显邪不胜正的主流价值,丁晟的前作,如《硬汉》系列、《解救吾先生》《英雄本色2018》《新警察故事2013》都是典型的警匪片。与前作相比,本片最大的区别在于题材的开拓,即号称中国大陆第一部以特警为题材的电影,尤其在片尾彩蛋部分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本片原型北京特警蓝剑突击队执行任务的画面;此外,电影一再强调现实属性,展示真实可感的具体叙事空间,如故事主体发生在北京,最后的高潮在东海某海岛。而前作中,故事所涉及的空间或为虚指,或影射现实。在笔者看来,这些设置直接决定本片的题材必将凌驾于类型之上,与其说这是一部“丁晟式”警匪片,不如说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之作。同其它涉及“重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一样,本片在拓展的同时也在自限,尤其在现实问题上的不当处理直接导致失败。
从题材上看,《特警队》十分接近去年的另一部主旋律电影《雪暴》。同样以警匪对抗为叙事脉络,强调动作/犯罪元素,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在开掘新的题材,本片是特警,《雪暴》则是森林公安,同为大众视野中比较鲜见的人民子弟兵,这种鲜见的陌生化、神秘化似乎是很好的票房保证,但前提是满足观众对特殊行业的想象的同时要兼顾现实主义,尤其是主旋律题材。
两部电影在类型、题材与现实关系的处理上如出一辙。表面看《特警队》非常“热闹”:地铁狙杀劫持犯、机场反劫机演戏、闹市徒手抓捕黑人逃犯、仓库追车训练、摩天大楼解救人质、海岛捣毁毒贩窝点……这些警匪片中的经典桥段悉数到来,满足了观众对特警群体的想象。但此类特殊题材的拍摄难度在于,导演跟演员必须以行业剧的目光审视自己,展示特殊行业的细节、专业知识,甚至秘辛,这也是主旋律题材营造现实感的必备手段。遗憾之处在于,本片的现实感“浅薄”,细节的缺失削弱了题材的力量,让原本陌生化、神秘化的题材流于平庸。
《特警队》剧照
除此之外,影片也缺乏专业性,导致真实力量进一步丧失,沦为一部陈旧动作场面堆砌的奇观电影。首先,导演为展示狙击手的人物弧光,不顾现实强行设计了地铁劫持桥段。无脑绑匪、封闭空间、近距离、蓝剑精锐射手……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狙击手居然一枪打偏,为其高潮段落自我救赎的致命一击埋下伏笔,显然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俗套如出一辙。其次,在反劫机桥段中,特警们分为警匪两方对抗,警方竟不顾特种作战中知己知彼的基本原则,在对绑匪位置、人数、火力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直接发动攻击,在舱内枪战。再次,在影片的前半段,警队内部的情绪化对抗是推进叙事的主要动力,荒诞之处在于,内部的情绪化并非暗流涌动,而是趋于公开,主管领导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视为激励双方的手段,大大削弱了特警的专业性。此类“超现实”的细节不胜枚举:队友室内搏击打得彼此头破血流;无保护式攀岩训练;像去世战友敬礼时不脱手套……种种设计意在展示导演强调的“硬核”与“血性”,但一如本片最受诟病的桥段一样,十几个特警在浴室赤裸上身剑拔弩张,过于直露粗浅。
究其本质,将特警作为主旋律题材影像化的实践也在面对题材自限。一方面,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电影人物的塑造必须突出个性,即英雄主义的凸显;另一方面,特警作为共和国卫士中的精英,除强大的单兵能力外,无间的战术配合才是其最大的特殊性。然而,本片似乎并未处理好这组关系,以闹事抓捕黑人逃犯为例,竟然以一个特警抓一个毒贩的方式展开,技巧在于同毒贩赛跑,直到其精疲力竭为之……这一幕也成为整个影片的缩影,丁晟似乎忘记自己在《解救吾先生》中的编排:抓捕一场高潮戏,谁看门、谁冲锋、谁观察、谁佯攻……战术清晰专业,极具真实感。
对于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而言,题材自限是无法避免的,但细节是可以用心做好的,面对票房的压力,如何处理几者之关系,是当下导演创作的当务之急。(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