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电视选秀到偶像养成,如何续写3.0时代的造星神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从电视选秀到偶像养成,如何续写3.0时代的造星神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3-23 15: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琪

  在粉丝经济崛起、全民pick偶像的今天,最新上线的《青春有你2》成为抢滩偶像市场的又一头部选秀综艺。开播以来,除了“孔雪儿首A”“虞书欣初舞台”等话题热搜,从《偶像练习生》出道选手一跃成为《青春有你2》青春制作人代表的蔡徐坤、担任舞蹈导师的韩国女团成员Lisa等都成为备受观众热议的节目焦点。加之,正式官宣的《创造营2020》,以及摩拳擦掌的《少年之名》《少年的法则》等,可以窥见各大视频平台都努力在偶像养成上精密布局、严阵以待。

从电视选秀到偶像养成,如何续写3.0时代的造星神话

综艺《青春有你2》海报

  细细梳理选秀综艺十余年的进化史,造星模式随着文化环境和媒介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升级。2004年由湖南卫视推出、于2005年创造收视高峰的《超级女声》引领着选秀综艺的1.0时代。在电视作为观看平台、投票依靠手机短信的时代,这些从海选一步步走来的“草根偶像”毫无疑问是实力与人气兼具的全民偶像。在流行文化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时期,唱片公司和影视公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依托音乐和影视行业优势明显的天娱传媒,从“超女”“快男”中选拔出来的新生代艺人,经由艺人经纪打造晋级为优质偶像,能够收获各大综艺、晚会和影视剧的出演机会,也诞生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真正意义上的造星传奇。2012年,引进自荷兰模式的《中国好声音》开启了国内选秀的2.0时代。盲听盲选的节目形式、专业导师的重磅加持,《中国好声音》对声音与故事、专业与情感的挖掘回归,对有实力、有梦想学员的提拔培养,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于1.0时代的全民性,2.0时代的音乐选秀更偏专业性,那些由明星导师筛选指导的偶像歌手,成为各大综艺节目的受邀嘉宾,也参与诸多影视作品的歌曲演唱。

  借鉴日本偶像养成模式,国内陆续推出《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等偶像养成类选秀综艺,但未在较大范围内掀起热议。直至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搭载互联网基因的节目的热播,推动了“偶像养成元年”的到来,选秀造星也稳步迈入3.0时代。在歌唱类选秀的基础上,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增加了对选手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实现了更大意义上的赋权粉丝。节目中,被分在不同等级班级的训练生接受声乐、舞蹈和说唱三方面的专业指导,通过舞台比拼竞争出道名额;节目外,依托互联网平台,粉丝为训练生打投支持,以第一视角见证明日之星的诞生。其中,偶像的养成过程也是培养粉丝粘性的重要阶段。可以说,短短数月通过高强度曝光打造全新偶像是当下最快速的造星模式,作为火箭少女队成员成功出道的农村女孩杨超越,两年间综艺演戏唱歌多点开花就是例证。然而,趁着红利期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偶像养成综艺,能否延续昔日水平还是未知数。

  究其本质,国内“速成”的养成类偶像,没有达到正常的造星周期,不仅实力欠缺,更是千篇一律。作为偶像与粉丝互动的网络投票机制,极容易掺杂资本因素,也难怪很多观众对“养成偶像”产生个人能力与人气热度不相匹配的质疑。另外,经纪公司后续培养资源相对欠缺的现实困境,使得养成的偶像如何进一步成长成为很多选秀节目的后遗症。而伴随着偶像的销声匿迹,节目播出期间积累的粉丝也随之流失。

  每个时代孕育的偶像都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价值取向,步入3.0时代的全民造星若想续写下一站的偶像传奇,要在“造星”和“养星”上狠下功夫。当国内选秀节目重视对选手才艺的培养而不是无关话题的炒作、给予偶像新星展示自我的后续契机而不是杀鸡取卵式地表面扶持、保持粉丝忠诚度的维持而不是资本和市场的掺杂、拓展养成系的内涵外延而不是口号式地宣传讴歌,其选拔出来的偶像团体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担。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