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戴清
律政题材影视作品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丰富的戏剧冲突,且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一直备受欢迎,被视为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但国产律政题材影视剧的评分普遍较低,这也反映了当下律政题材创作的短板:内容的严谨性及专业性都有待提升,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剧情设计不接地气,情感戏篇幅过大,剧情不够扎实。
与新闻一样,电视剧也分“软”与“硬”。软性题材类型主要处理人物的情感关系,所涉及的事理比较简单,家庭伦理、都市情感、青春校园,原则上都属于“软性”题材电视剧。其中有很多优秀作品,凝结着大众的情感记忆,也是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而“硬核”题材则主要表现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活,除了情感关系,还要处理事理逻。涉及现代性、公共性与专业性几者的关系,主要包括改革题材、法制题材、医疗题材、军旅题材等。
《人民的名义》剧照
作为“硬核”题材的典型,法制题材剧创作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法律意识与法制文明,具有公共性与专业性。由于涉及到法理这一重要的事理逻辑,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因此,律政题材影视剧需要处理好法理与情理的关系,比如将法理上的“回避制度”照搬到创作中去,人物关系的建立就很困难了,戏剧张力也不知从何谈起,这也是“独角神兽”遭遇“缪斯女神”的尴尬。其次,法理与艺理的关系也是难题。有些涉案剧为了表现法制进步,设计被冤屈的父子杀人犯。但这样的设定过于巧合,充满了偶然性,不仅伤害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还让整部剧陷入宿命论怪圈,文化观念上并不恰当。由此可见,法制题材剧特别需要创作者有把握事理逻辑的能力和进行艺术转化的水平。
其次,“软”“硬”之分还要看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表现的内容在“硬核”之列,但也不一定真的就“硬”。当下硬核题材创作恰恰有“软性”化发展的趋向,如为观众广为诟病的“披着行业剧外衣的偶像剧”现象就是证明。这些作品虽然拓展了都市情感题材的表现视角,也普及和介绍了部分行业知识,比如高级翻译、谈判、电竞、明星经纪等新兴行业,但内核还是偶像言情剧,如《亲爱的翻译官》《谈判官》《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幕后之王》。
在这样的环境下,律政题材这种“硬核”影视剧也变得越来越“软”,这是市场导向所致——背后即观众的口味。如今比较受欢迎的仍是家庭伦理和都市情感题材。律政剧作为新兴产物,在没有成熟的创作模式下,为保证收视会强行加上感情戏。即使是很多口碑不错的律政剧,也依然包裹着过多的情感戏份。问题是当下观众对此很买账——毕竟“硬核题材”还需要有“硬核”趣味的观众托底才行。拍出一部叫好不叫座的正剧有亏损的风险,只有维持盈利才能谈后续的剧情创新。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律政剧难以摆脱国产爱情剧的枷锁,无法真正“硬”起来。
《精英律师》剧照
在观赏性与专业性上的取舍平衡,也是摆在律政剧创作面前的一道巨大的难题。真正的庭审场面严谨理性,完全还原会显得冗长又枯燥;如果为增加可看性贸然加入一些激烈的辩论环节又太不真实。专业性并不是一板一眼地照搬现实,而要让观众在冰冷的法律中,看到人情冷暖、众生百态。情节能挖掘人性、洞察人心,才是律政剧的“专业”所在,更是中国律政剧的内核所在。
2010年以来,媒介融合发展迅速,为顺应网生代需求而生的网络剧成为类型发育的新动力,为影视剧市场丰盈了新的题材类型,补充了传统电视剧短板。但网络剧集的题材类型和表现风格整体存在“软性”化趋势:如仙侠奇幻/魔幻剧、校园爱情剧等都带有传奇化、言情化、偶像化色彩,只有其中的悬疑探案剧能表现出一定的“硬核”特色。
近几年法制题材剧回暖,出现了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硬核”涉案剧、法庭剧,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阳光下的法庭》《人民检察官》《决胜法庭》等。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律政剧,如《离婚律师》《精英律师》等,都市多金英俊律师的浮夸、矫情和过多的情感戏份让律政“硬核”打了折扣。
对比全球影像的巨幅参照系,美日韩在律政题材影视剧领域有一批“硬核”代表作,对国产剧同等题材类型的创作压力较大,这也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想得到提升、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需要让“硬核”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硬核”作品品质的比拼上,但这却是目前国产剧创作的明显短板。
从目前来看,已经“走出去”的剧集大多集中在都市情感剧、历史传奇剧和仙侠奇幻剧等“软性”题材的作品中,尽管这些作品都很优秀,但对表现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共生活、法制意识、人文精神及公民素养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因此,亟待大力发展“硬核”律政题材创作,以提高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既讲好国人的情感故事,也要讲好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建设与进步、以及蕴涵着社会公共思考的中国故事。(戴清)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