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纪录片如何引导“诗意地栖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纪录片如何引导“诗意地栖居”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4-05 17: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婧

  野生动物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七大洲还蕴藏着什么奥秘?生态问题是否在有所改观?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集结1500余人,访问41个国家,启动92次拍摄,历时四年完成,被观众称为“BBC有史以来最棒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该系列纪录片不仅探秘地球上的野生动物,也重新引领人类思考何以为真正的“诗意地栖居”。

《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纪录片如何引导“诗意地栖居”

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海报

  视听呈现:深入实地的“自然写作”

  在视觉文本的呈现上,纪录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几近极致,带给人深深的震撼。英国《每日邮报》评价:“此片在视觉上非常壮观,摄影美得近乎抽象。”《卫报》评价:“该纪录片华丽又感人,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生态批评家托马斯·J·利昂曾提出“自然写作”并总结了其中的重要元素,即博物学知识、对自然的个人体验与哲学阐释。在文学领域,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其自身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间,从自然当中汲取的灵感和思考,而《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则以影像“书写”关于七大洲、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

  相较于BBC星球系列的其它作品,《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采取了不一样的叙事手法。执行制片人Scott Alexander解释说:“以前是按照动物的栖息地来一探世界,此次我们首次以全球七大洲为篇章进行创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地球。”这种创作思路在践行时一一呼应着“自然写作”的各类要求。为体现七大洲丰富的自然生态,制作团队从大量资料中筛选出可以展现地域特色的野生动物,打破了观众的固有印象。从南极洲通过巢穴识别孩子的灰头信天翁,到亚洲有“喜马拉雅雪人”之称的川金丝猴;从南美洲冒着生命的代价飞跃伊瓜苏瀑布的雨燕,到大洋洲的红色沙漠中通过皮肤摄入水分爬行动物;从欧洲的城市工业中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仓鼠、猞猁和蜥蜴,到北美洲靠温泉躲避冬天的海牛,再到非洲“为爱情来决斗”的扇喉蜥。

  《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开启一次七大洲之旅,以广袤大地上的野生动物为“自然写作”的素材,详尽呈现了丛林处、海洋间、冰山下、旷野之境、山峦之巅、都市角落等地动物的生存状态。而“七个世界”中那些让人惊艳的生命体,更多地在启迪人类如何保护这“一个星球”。

  诗与思:重视生态和谐

  “自然写作”倡导人类去自然中发现和解放自己,进而反思现代科技。《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通过影像引发人们思考:温室效应导致冰雪消融殆尽,数十万只海象在陆地上拥挤生存,踩踏和掉下山崖致死的事件常有发生;滥砍滥伐让森林越来越狭小,世界上最后两头雄心白犀牛只能藏身非洲深处;灰头信天翁不仅要面对狂风呼啸的极端环境,还要解决难以觅食的难题,过去15年其数量已锐减过半;数万头南露脊鲸在不到一个世纪里被疯狂捕杀,濒临绝种。

  在纪录片中,曾有一段拍摄人员痛哭的花絮,这是悲悯岌岌可危的野生动物,也是愧叹人类自身的毁坏行为。七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最终照见的仍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气候的变化、自然物种的减少、气象灾害的频发还能让人类实现海德格尔希冀的“诗意地栖居”吗?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人的存在不仅仅是活着,还是生活,即“居中”,包括“爱护”与“保养”,人和一切生物的存在共同构成生态之美。他“此在与世界”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不仅取代了“主体与客体”传统认识论模式,更为生态整体主义吹响了号角。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业已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2000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整体主义开始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片中,南乔治亚岛上废弃的捕鲸站可视为人类觉醒的信号,那里曾是世界捕鲸行业的中心,无数鲸鱼在此被肢解分离,做成香皂和燃料。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150万头鲸鱼曾被人类的商业化捕鲸杀死,随着禁止商业捕鲸计划的推行,南露脊鲸的繁衍数量已大有起色。

  人类的“栖居”不是处于生物链条顶端恣意控制他物,更不是耗尽自然,而是使万物回归本己,宇宙和谐地共生。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长鸣于人们心中。(刘婧)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