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张大民到余欢水:中年困顿的镜像流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从张大民到余欢水:中年困顿的镜像流变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4-21 16: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闫伟 朱斌

  最近,由正午阳光与爱奇艺联合出品的网络剧《我是余欢水》,因对都市中年人生命困顿与突围的精准刻凿与深度描摹,而引发不少观众的追剧和热议。同是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景象与心路历程,不禁让人联想到新世纪之初的平民叙事经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将二者比较观之,个中意味颇值得品咂。

从张大民到余欢水:中年困顿的镜像流变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海报

  黑格尔认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电视剧要把主要人物塑造好,就要刻画出真性情。语言与行为是外化人物性格的法宝,“张大民”和“余欢水”在这两方面各有出彩。张大民之所以成为公认的经典形象,最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以“贫”为乐的台词设计,风趣诙谐的京味对白让观众具有代入感地产生着共情体验。相比之下,余欢水的中年男人形象则更具悲情意味,面对上司、同事、妻子,将软怂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得知身患绝症后性格突变,采取了主动而无畏的“放飞式”处事方式,却最终获知了生活与感情的真谛。剧作用一种类似于黑色幽默的反讽式表达,给出了小人物处于时代逡巡下的生存“解药”,看似离奇却让人五味杂陈。此外,两部作品的共通优势,还在于配角群像的鲜活可感,无论是张大民一家面对命运舛途的悲欢离合,还是余欢水亲友们的人情练达,都在高度典型性的基础上表现得传神到位。比如,余欢水的妻子甘虹在选择取舍间透露出的自我倾向,与志愿者栾冰然的纯真底色与奉献品质,便形成强烈的人格对比,进而扩容了作品的戏剧张力。

  好的电视剧作品应当是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和谐统一。有些剧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与感官快感,过度追求离奇与巧合,罔顾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情理性和因果性,自然难以真正取信于观众。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将生活琐事融入平淡、绵长、细密的私人空间,有温度地丈量出家长里短,人物困境不着痕迹地植入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如张大民的下岗与张大国的“出仕”便均贴合两人的性格设定。与之相比,《我是余欢水》的故事节奏更为紧凑,情节起伏更显幅度,前两集就通过夫妻失和、工作失职等遭遇,令余欢水坠入人生谷底,然而由一纸误诊引发的“绝症效应”,为这一人物后期的酣畅走势提供了合理依托。类似于美剧《绝命毒师》,绝境反弹的逆袭之旅生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峰回路转,达到了“疾雷之余,忽观好月”的突转奇效。尽管有急缓张弛的不同,但两部剧都基本建立在可信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出彩的同时才能不出戏。

  只有生活到位、情感到位,才能作品到位。小人物因其“平凡”与“普通”,在形塑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大量不温不火的情节段落,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在生活细节处挖掘真味的功力。吃透生活本质,体悟生活底蕴,方能创造出精彩的情节和动人的角色。张大民一家虽处于四合院的方寸天地,却微缩了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百姓生活图景;余欢水的人生虽略带传奇色彩,但在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困境中昭示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困顿。可以说,两部作品雕琢出了浓郁的年代质感与别致的影像美感,在对场景、对白、道具等元素的匠心设计中,为观众艺术化地呈现出常识高下、常情冷暖、常德好恶,既引发了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情感共鸣,又使其在静观他者的同时反观了自己。

  无论“张大民”还是“余欢水”,最能与观众产生心灵交集的其实都是“内忧外患”的中年危机。对于书写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题材剧而言,通过一地鸡毛的生活惨状、四处碰壁的现实痛感、纠结挣扎的内心撕裂等来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契合点,这无可非议。但重要的是不要沉迷于“贩卖焦虑”,而要致力于“愈合心灵”。人到中年虽然千头万绪,却也应世事洞明,所谓“逢魔遇佛皆为度化,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如何在生存和心理的危机中化“危”为“机”?张大民和余欢水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人生哲学。

  (作者闫伟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朱斌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9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