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昕
上世纪八十年代,“类型剧”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扎根、勃兴。一方面,这是电视剧艺术步入成熟发展期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各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荧屏叙事,都因此获得了更为多元、丰富的关注。其中,青春剧颇具代表性。在都市剧的框架之下,关注少年心理,关切青春成长,青春剧的母题往往常谈常新,有着深入的社会影响。
从1989年中国第一部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播出,以“青春”为名的荧屏力量不断壮大。青春剧复刻着少年时代的单纯美好,记录着笑泪交织的真实成长,备受观众喜爱。但这片广袤的题材土壤虽然炙热,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当然,青春剧的迭代是必然经历的过程。近两年,已经有不少向好的表现迎来市场的好评。“升学热”“教育热”等契合当下的现实议题,在许多精品剧中得到了集中呈现,鲜活生动。近期播出的网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就有亮色表现。作品探讨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其中的地域文化魅力、自然流淌的喜剧质感等,令人耳目一新。在不断走高的口碑之下,为青春剧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以老式澡堂开场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将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贯穿始终。不同于同类青春剧中大都市的激烈升学竞争,该剧将视角转向不算发达的北方小城市,去刻画20世纪末的生活图景。韵味十足的东北口音,有搓澡师傅的大澡堂,以及雪地、冰雕、军大衣、饺子、乱炖、冻梨等,自然流露出欢乐气息,充满文化意趣。
风格鲜明的地域背景,也便于对每个小人物进行更细腻、深入的个性化成长聚焦。以往的电视剧对东北文化的描写,通常比较集中于中老年角色和农村题材,《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则刻画了鲜活饱满的东北少年群像。人物的言谈举止,反映出豪爽、直率的东北性格。思维敏捷、温暖倔强的李进步,大大咧咧、热情仗义、学习和生活都时常“少根筋”的李青桐,为人老实、善良憨厚的段霄,霸道蛮横却并不令人讨厌的陈君何,善解人意的范水水,爱虚张声势的八蛋等,无论角色大小,每个人物的塑造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东北”和“少年”的别样组合,迸发出新鲜感十足的青春火花。
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让青春讲述得以落地。它揭开了90年代东北生活的真实面貌,也为东北人的形象标签注入了年轻的能量。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接地气的表达也让人倍感亲切。更进一步地,作品对常规化题材予以非常规化的重构,让人们惊喜地看到国产青春剧的积极思考和文化态度。
对于剧中场景,观众既有大背景下的共同时代记忆、代代传承的中国式情感纽带,也有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作品在故事选材上别具匠心,许多情节都源于东北生活的真实经历,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生活气息。有观众表示,场景虽小,画面元素却细节满满。参考老照片进行的布景还原、从亲戚家搜罗来的场景道具,以及重新搭建的90年代街道、家庭、小吃店场景,都体现出剧集的细节雕琢。每个画面的前、中、后景都有着丰富的元素,复刻的时代记忆让许多观众有感触,有共情。
从青春剧题材创作路径来看,去地域化、去特色化的“青春”是近些年市场的一种内容主调,也鲜有创作者愿意去尝试大众题材的个性化表达。在这个层面上,《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进行了一种有意思的探索。它既是小而美的,也是具有辨识度的。在观众的审美趋向日益私人化、细腻化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纯真质朴的风格与观众的情感需求比较适应。
在由一个个生活小故事累积成的成长历程中,情感却有着多层次和迂回的延伸。《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把生活呈现给观众,而没有给成长命题设定正答。跌跌撞撞的青春样貌,既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对于市场而言,这样的创作探索值得鼓励。未来,希望现实题材的表达,能够不追华丽追匠心,不追排场追立意,从而产生更多经得起推敲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