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土纪录影像的双重历史视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乡土纪录影像的双重历史视角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6-17 14: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是诗人艾青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在纪录片《大地情书》中,这首诗出现于片头,承载着东北人民对乡土的深情歌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乡土影像常被忽视。但《大地情书》从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双重视角出发,让纪录片在结构、叙事和社会功能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大历史和小历史,援引自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其中,大历史是指宏观历史,小历史则是微观历史。根据国内历史学者赵世瑜的阐释,大历史指“那些全局性的历史,包含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等等”,小历史指“那些局部的历史,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例的历史”。《大地情书》尝试从不同维度的历史书写黑土地,全景式呈现了东北绥化的风土人情。

  大历史语境中的乡土变迁

  与故事片的虚构时空不同,纪录片由于功能指向,其背景必须是真实的,需要向观众传达事件或人物背后的实际情况。对大历史的呈现,一是通过具体的时空展开。《大地情书》在5集中将东北的四季尽数展现:千里冰封之际,河流像一条玉带般穿过大地;大地上的忙碌,预示着秋收的到来;万木葱茏的夏天显得清新宜人;播种又意味着春天开始。季节的变化巧妙地与乡土的变迁勾连在一起,纪录片流畅而轻松地完成了对大历史的书写。如此,既让观众了解当下东北的风土地貌,又不会让历史感过于厚重。

  二是以一种隐匿的方式讲述,即以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承载大历史。例如,肥美的野生大鱼是大似海流域的特产,庆安大米和纯天然黄豆孕育自黑土地,纯手工的土豆粉、东北大酱和咸菜同样具有浓厚的东北气息。这些食物将当地的地域特征勾勒得十分明显,无需依赖过多的旁白介绍。

  三是通过具体事件的发展阐明大历史。望奎皮影戏是黑龙江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谷宝珍是望奎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保证传统的代代相传,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着,甚至强行让女儿关海英接班。而到了关海英,时代发生了巨变,皮影戏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人愿意忍受清苦以传承这门艺术。

  《大地情书》采用以上三种方式,讲述了东北绥化的大历史。其中清晰可见东北当下的自然生态、生产劳作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情况,为全片其他内容的深入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小历史对人的发掘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曾指出,历史得以借助影像传媒重新走向大众。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史学家的兴趣开始从重大战争、君主序列、英雄领袖转向普通大众的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等。小历史的发力点是重视身处历史中的人,并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和想象。《大地情书》每集设有2个主题故事,涉及多个人物,指向了不同的人生体悟。

  海伦荣华地方戏团,是一个靠二人转带给观众快乐的团体,但欢笑背后,藏着每位成员与人生苦难的艰辛斗争。团长的妻子刘婶患有胶质瘤,只能依靠抄写台词抵抗病痛造成的记忆损伤;台前神采飞扬的赵晓敏,往往卸了妆就要赶紧转车去医院做宫颈癌的常规化疗;备受晚期肠癌折磨的马三,全靠止痛片支撑才能在场上活力四射。

  片中的亲情故事,也足以展现日常生活中那些寻常但可贵的细节。《老母亲的菜园》将视角对准了徐家老母亲,她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理那片只为儿女播种的菜地,常常在门口静静守候;徐家姐弟无论自己多忙,也会抽时间回到老屋,陪老母亲包饺子、穿新衣和腌咸菜。大姐那一句“不孝顺的人,发不了财”,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朴实的孝道观念。

  相较于影视剧中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大地情书》对爱情母题的阐释更接近生活。一心扑在稻田里的老丁、宅在马场的马倌老王、执着于做酱的老赵,他们和妻子之间并没有动人的表白,反而是在抱怨和理解中无限循环,最大的甜蜜便是夕阳西下时,各自忙碌完后到池塘边就地取材做饭。

  与此同时,纪录片还在有意识地将镜头对准心怀敬畏的劳动者。范式父子是俗称的“跑山人”,他们靠从山林中采摘食物进行销售为生。几代人的跑山,传承下来的不仅有徒手爬树采松子的高难度技能,更有一定要为松鼠留下松塔的生态观和“普通人家,朴朴实实”的生活理念。

  透过《大地情书》,可以看见怀揣着不同梦想坚定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是具象的、鲜明的、没有被大历史遮蔽的,彰显了各自的价值。再从叙事层面来看,情节生动的小历史又能够弥补大历史书写的枯燥,从而整体提升纪录片的观感。

  融合双重历史视角对东北进行书写,既有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又提升了故事性、情节性和娱乐性。更为关键的是,《大地情书》还在尝试用纪录片“带货”,在观众和农户之间搭建了众筹的电商平台。那饱满的庆安大米、圆滚滚的黄豆、手工打耙的大酱、层层踩严的咸菜,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户致富,有效实现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刘婧)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